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福建农村信用社五年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纪实

www.fjsen.com 2010-07-28 07:36  洪耀文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支农贷款居全省首位

“农信社始终和‘三农’血脉相连,根在‘三农’,优势在‘三农’,真正发挥了支农主渠道和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鄢一忠指出。

5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社”的办社宗旨,始终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政策,始终坚持重点投向“三农”,重点投向农村千家万户的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省农信联社坚持“四个超过70%”的信贷投放指导原则,要求支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0%以上,支农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70%以上,农户小额贷款余额占支农贷款余额的70%以上,农户小额贷款增量占支农贷款增量的70%以上,确保支农既有量的扩大也有质的提升。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734.8亿元,比5年前增加452.84亿元,增长160.62%,年均增幅超过20%;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同业90%以上,获农信社信贷支持的农户数达到294.43万户,增加45.68万户,占全省农户数的41%以上。涉农贷款、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均居我省银行业首位。

“农信社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丰富金融服务品种,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海西新农村建设。” 鄢一忠理事长说。全省农村信用社不断推进产品创新,率先推出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及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等多种贷款方式,有力支持了海西新农村建设。由于措施有力,服务到位,成效显著,省农信联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林权抵押贷款、“金包银”工程专项贷款以及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先后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选为“首届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特色产品”、“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十佳特色产品”。

全省各地农村信用社结合实际开展金融创新,相继推出了专利权质押贷款、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采矿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盐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信贷新品种,打造了一批适用性强、市场声誉高的海西信贷品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如何创新方式,提升服务,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全省农村信用社自诞生以来,就立足农村、社区,着力服务民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广“阳光信贷”,先后推出无需抵押、以信取贷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一般农户贷款等多种业务产品,满足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的资金需求,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同时,积极推行农户异地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计生二女户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对农村困难群体实行利率优惠政策,有力支持农村弱势群体脱困脱贫。

目前,全省农信社营业网点达1857个,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三分之一强。除了发挥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农村信用社还通过设立营业网点、流动服务站,布设存取款一体机、自动取款机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全省乡镇的全覆盖,成为全省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最多、网点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

“天灾面前,各地农村信用社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受灾户共渡难关。” 鄢一忠理事长说。今年6月中旬暴雨洪灾发生后,全省农村信用社及时安排了30亿抗灾救灾专项贷款,解决灾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受灾困难学生就学等资金需求。同时对符合基本贷款条件的应贷尽贷,做到手续简便、利率优惠、服务优先,尽力满足灾区农民的合理资金需求。

此外,在代理发放各类政府补贴工作中,全省已为发放对象免费开立“一折通”存折500多万本,成功代发了粮油、低保、库区移民等财政补贴,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交办的支农惠农任务。

  • 责任编辑:陈瑜辉  陈瑜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