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人大频道> 代表工作 > 正文

邓长寿代表:茶农致富的“领头雁”

www.fjsen.com 2011-04-26 16:27  杨建国 来源:福建人大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笔者在漳平市南洋乡北寮村村民张加强的茶园看到,1月初,由乡人大代表、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长寿指导移栽的“无性繁殖” 生态水仙茶园长势喜人。

在漳平,“寮”是穷村僻壤的代名词。北寮村因地处南洋乡北部,四面环山,交通闭塞,贫穷守旧而得名。全村8个村民小组,630人,455亩耕地, 1.1万亩生态林,村民以种植水仙茶种为主业,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800元,村民的生活贫困艰辛。

履职不遗余力,敢于为民请缨

穷则思变。北寮村的村民迫切想改变,想脱贫,想发展。 特别是2006年5月,看到漳平市掀起了新的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寮村民对脱贫致富更是充满了期望。谁来引领、谁能引领北寮的现在和未来便成了北寮村民的期待。

风急扬帆正是时。同年10月,眼睛雪亮的北寮村选民把村里的制茶能手邓长寿选为南洋乡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既然村民信任我,选我当乡人大代表,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一定要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脱贫。”邓长寿被村民选任为乡人大代表之后,为了了解摸清北寮村的村情民意,带领村民致富脱贫,他利用晚上时间走家串户,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拜访近百户村民,对如何脱贫致富进行充分调研和反复分析讨论,积极履职。同时,他紧紧围绕发展水仙茶特色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在乡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议期间,先后向乡政府提出在北寮村创建茶叶标准化基地,推广生态茶园种植,创建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以茶叶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品牌示范项目,增加北寮村集体经济总量,提高村民收入等建议意见。

民生脉动最关情。与此同时,邓长寿把群众满意放在首位,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出发点,根据北寮村无集体收入、村居分散、村道较差等特点,与村党支部、村委会村两委干部一道,齐心协力,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几年,全村共投入600万元,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停车场、新村广场建设;完成标准化水渠1.8公里、机耕道1.65公里建设;完成内洋至宁山自然村5公里长的路灯建设、宁山自然村至赤竹坑和营主坑自然村3.6公里道路硬化;实施“人饮工程”,使村民都用上了“放心水”;新建9个垃圾集中堆放点,实施家园清洁行动,让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创建茶叶标准化基地,壮大水仙茶主导产业

2007年,在乡党委、政府、乡人大的支持下,邓长寿充分发挥自己制茶的特长,多方筹措资金,开始着手建设北寮村生态茶园种植示范片。为发展壮大水仙茶主导产业,他主动“走出去”,带头引进无性繁殖、双行密植技术等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并做好传帮带,责无旁贷、心无旁鹜地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开办学习培训班,对村民开展生态茶园种植技术培训,把自己的种植生态茶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调动村民种植生态水仙茶园的积极性,扩大北寮村生态茶园种植示范片的规模。同时,邓长寿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茶叶专家教授专门到北寮村授课指导,不断提高水仙茶产量及茶农制茶水平,使水仙茶质量得到了不断优化。

在他的带领下,近几年以来,全村平均每年新增高标准现代化水仙茶园600亩以上,目前全村拥有水仙茶面积为3200余亩,比2005年增加1900多亩,其中高标准水仙茶示范片1000亩,现代化茶园600亩。“预计今年上半年,全村产茶40多吨,实现产值5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可以突破5600元,仅此一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使群众收入与同期相比提高了35%。”乡人大主席邱全文对笔者说道。

创建专业合作社,为群众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针对北寮村茶农“采制分散(以户为单位的加工厂)、加工技术参差不齐、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产品难以集中并规模销售”的问题,为引领北寮村脱贫致富,邓长寿解放思想,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发动引导、服务指导的功能,于2008年年底,多方筹措资金,把茶叶种植大户、人大代表及各类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北寮村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建成了一座近2000平方米的初制厂,配备了日加工6000斤鲜叶的加工设备,全面提升全村的茶农制茶的品质与档次,并高票当选合作社理事长。同时,邓长寿以北寮村水仙茶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制作商标,统一对外销售水仙成品茶,促使水仙茶市场价位不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2009年5月,他还以漳平被列入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为契机,以专业合作的名义,向市农业部门争取了项目资金,在北寮村扩大标准化生态茶园规模、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实施品种改良等项目建设,让全村的茶农受益。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会员由成立之初的30户增加到300多户,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0多人,社员仅此一项就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村民的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专业合作社也以每年5万元留存收益递增,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责任编辑:王秀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