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立足基层大交流 海西先行立潮头

www.fjsen.com 2011-06-18 10:3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第三届海峡论坛的各项活动,有逾万名台湾乡亲参加,规模超过往届。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18日讯(记者 游庆辉/摄) 由国台办、福建省人民政府等66家两岸有关单位共同主办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活动——第三届海峡论坛昨日落下帷幕。

为期七天的本届论坛在厦门市和我省的8个设区市举办。作为两岸民众交流的舞台,本届论坛研讨聚焦民生议题、活动安排贴近民众需求、民俗交流再现闽台渊源、特色庙会展示宝岛风情、互动交流促进先行先试、岛内活动吸引两岸民众。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呈现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各界大合作的局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生动写照。

相较往届,第三届海峡论坛呈现出新的亮点——

台湾各界乡亲踊跃参与

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了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多数民众是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其中不少还是第一次来大陆。论坛从筹备开始至开幕前夕,还有不少台湾基层民众要求报名参加,有的团组一再增加人员,参与妈祖文化活动周、关帝、郑成功、大圣、定光佛、陈靖姑文化节等活动的台湾信众多达上千人,有的达3000多人。

海峡论坛开幕式暨综艺晚会吸引两岸8000多人参加,其中台湾民众6000多人,两岸演艺人员同台联袂演出。花如海、歌如潮,旧朋新识相逢一笑,两岸同歌,千言万语道不尽海峡情缘。

基层心声充分展现

“基层”是本届海峡论坛的头号关键词。论坛凸显基层的交流特点,注重“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围绕基层民众的需求展开系列活动,论坛大会发布政策措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的福祉。

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前虔诚的两岸信众,到台湾特色庙会上其乐融融的市井人生;从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到阿里山、日月潭等台湾景区络绎不绝的大陆游客……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两岸更多的基层民众走到前台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唱大戏,唱好戏;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是本届海峡论坛的最强音。

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

在本届海峡论坛上发布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今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清、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湾农民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着力于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活动实效更加显著

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从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

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成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论坛上110对闽台特色乡镇“联姻”谋发展,共同就两岸乡镇特色产业开展深度的对接和交流。同时,还推动界别的常态合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测预报体系提出合作5项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界、金融、农业、佛教等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签约合作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人民币;三明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

本届海峡论坛还引起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论坛期间共有海内外近200家媒体近千名记者参与了新闻报道,其中仅台湾媒体就有近80家100多人。台湾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大篇幅报道论坛活动,全面反映参与论坛活动台湾民众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良好期待和愿望。

  • 责任编辑:王秀钦  王秀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