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养老:利民良策还是商业噱头?
www.fjsen.com 2011-07-21 15:11 闵凌欣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新闻延伸 我们面临怎样的养老困境?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21日讯(记者 闵凌欣 实习生 吴婉婷)“儿子已经在福州扎根了,以后也不会回湖南老家,所以想让我们以后到福州养老。但从异地过来,以后的医保是个大问题。”63岁的汤润蹙着眉头,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 老汤的儿子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在福州一家IT公司上班,最近刚买了房,老汤夫妇负责首付,儿子负责还贷,每月4000余元的贷款几乎占去他一个月的工资,贷款期30年。这桩“平生最大的消费”给全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今小汤只能寄望工资上涨,以便不那么“气喘吁吁地过日子”。他说:“爸妈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还有他们的养老,作为唯一的孩子,自己当然得担当,但压力太大了。”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2000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7%,标志着中国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这一比例升至8.87%。据估算,中国老人2014年将突破2亿人,2026年超过3亿人,2041年将达4亿人。 21世纪以来,中国养老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亿人,新农保开展试点以来,覆盖农村居民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被称为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 但是,从养老保险的基金规模来说,截至2010年底,全球GDP总量为61.96万亿美元,而中国GDP总量为6.04万亿美元,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达到9.7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在内的我国养老金总规模不到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养老金市场的比重尚不足1%,占当年GDP的比例不足7%,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平均占比。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而养老金规模却与我国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仅靠政府开展社会保险,已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 人皆有垂垂老矣的一天,以后是能“颐养天年”,还是“老无所依”?不久前,国内几家媒体联手进行了一项“你对中国养老现状满意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4883人中,高达九成多人对目前的“中国式”养老现状不满意,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 老了以后“没有足够的金钱看病”、“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人照顾”,是国人最担心的三大问题。专家分析,关键问题在于,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没给大家一个稳定的预期,现在的养老保险计算特别复杂,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钱,大家心里没底。相对于在职的人来说,退休人员这十几年来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已退休和面临退休的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有一定的担心。 幸福、无忧的晚年需要哪些条件?九成以上的人把“拥有健康身体”当作首要保证,与“有充足的金钱储备”、“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养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顾”等,构成了养老必备的五大条件。选择三四十岁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的人,占到五成左右。做得最多的准备,如果用6个字概括,就是“少生病,多存钱”:四成人打算“从年轻时注重养老保健”,三成多人“除养老金外,还买了商业养老保险”,近三成人开始“定期为养老存钱”。 专家肯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西方提倡为养老进行定期投资,而不是光在银行里存钱。定期投资有个经典的计算公式:年龄和风险成反比。年纪越轻,越可以尝试一些高风险的投资,年龄越高,越要选择安全的投资。养老准备做得越早越好,身体越早爱惜越健康,投资越早回报越高。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21]厦门重度残疾人提前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 [ 07-1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今年将在福州全面实施
- [ 07-16]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名单公布
- [ 07-14]南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 明年实现全市覆盖
- [ 07-13]闽侯拟建50亩温泉老年家园 开创一个新养老方式
- [ 07-11]乌克兰西部一间养老院凌晨失火 16人死亡11人伤
- [ 07-11]北京朝阳率先出台养老险转移细则 多缴可多得
- [ 07-10]专家称,居家养老将成为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