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机关干部到上饶集中营南迁徐市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张贵兴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22日讯(记者 方炜杭 金文莲 上饶日报记者 陈华北 通讯员 顾文静 刘禄兴)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为囚禁被捕的新四军将士和爱国人士设立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日军侵犯浙赣铁路沿线,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由江西上饶撤往福建,集中营也随之转移到崇安(今武夷山市)和建阳,直到1945年国共“双十会谈”后才解散。上饶集中营在江西1年零4个月,在福建达3年半之久。
火红的夏天,沿着集中营转移路线,记者从上饶跨过武夷山脉,追随当年新四军将士的足迹,耳边似乎响起当年悲壮的囚歌。
两次暴动:监狱斗争的空前壮举
上饶集中营旧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南郊约3公里处,包括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共4处12个点,设有囚禁室、监狱、刑讯室。这里现已被开辟为红色旅游名胜区。
关于上饶集中营,著名记者范长江曾形象地比喻道:“周田是苦工营,茅家岭是活监狱,李村是高等软化所。被俘到上饶集中营的人大致先经过七峰岩,然后到周田村,最后送到茅家岭,上了茅家岭,就算不弄得你酷刑余生,也是奄奄一息。”
“上饶集中营是‘皖南事变’的历史产物。”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书记张龙耀告诉记者,“革命先辈在集中营里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是我们中华民族解放战斗中光荣的一页。”其中的茅家岭暴动、赤石暴动是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的高潮,给予国民党顽固派沉重的打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监狱斗争的空前壮举。
沿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条幽静小路,记者来到那个有“狱中之狱”之称的茅家岭监狱旧址,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就发生在这里。看着眼前的老虎凳、铁刺笼、绳索……那消逝了半个多世纪的暴动枪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1942年5月25日早上,监狱里出现平日少有的宁静,看不见绰号叫“王八”的管理员,卫兵也明显比往日少了许多。晚饭后,王传馥佯装要找管理员汇报情况,从卫兵口中得知有些人回城里开会,有几个卫兵被临时调走。暴动委员会当即决定立即暴动,狱室内的同志们蜂拥冲出牢房。在夺取了卫兵的武器后,他们砸开平时封死的西侧门,除两位同志负伤被敌人杀害外,24位同志冲出了虎口。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朝着南方的大山进发。
赤石暴动则发生在集中营从上饶到建阳徐市镇的转移途中。武夷山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金锭告诉记者:“赤石暴动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它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胜利,也是新四军官兵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1942年6月17日14时许,在武夷山赤石村村旁的崇阳溪渡口,转移的6个中队在特务宪兵刺刀的押解下,按着次序过河……凡是过了河的队伍都不等后续部队便被迅速带走。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轮到第6中队过河。在100多米宽的河面上,只有1只船和2只竹筏子来回过渡,每回只能装一个分队。按次序第3分队、第1分队过河后,担任执行官的第2分队队长命令先过河的人面向武夷山,立正看齐,放下背包原地坐下等候第2分队。就在这时,总指挥王达钧发出暴动的准备信号。当第2分队一靠岸,他立即发出行动新号,暴动队伍迅即齐刷刷站起。
在山崩地裂的号令声中,第6中队的同志像一群猛虎,成扇形猛冲散开,沿着预定的目标冲锋,越过水田,奔向丘陵,进入丛林……经过激烈搏斗,除9名勇士英勇牺牲外,大部分同志与闽北游击队胜利会合。
赤石暴动第二天,国民党顽固派强行将集中营人员从下梅宿营地全部撤回到赤石关押。次日,他们把暴动中落入魔掌的5位同志以及敌特从各中队点出的一批所谓“危险分子”和“顽固分子”,共计59人,押解到虎山庙囚禁,分3批枪杀在寺庙东侧的茶树林。年仅27岁的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团部书记官王之燕在就义前朗诵了“浩气永长存,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的壮丽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