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园区经济 江苏发展强大引擎

www.fjsen.com 2011-09-19 09:43  任君翔 赖文忠 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再造新优势

江苏,正经历第三次转型。

从最初的乡企工业转型为开放型经济,早已被打上深深的全球化烙印的“江苏制造”,面临着进一步突破的瓶颈——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而环境承载的压力、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困扰着这个工业大省、资源小省。是继续走粗放式增长的路子,还是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和眼界趁势而上,主动作为?

江苏上下在思考,在探索。

深刻的忧患意识、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和近乎残酷的倒逼机制,江苏的抉择是——以创新型经济引领新一轮发展。

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开发区要再“开发”,自身建设面临二次创业。

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招商选资和招才引智,推动开发园区整合资源、强化特色、聚集产业、突出创新、集约发展,园区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江苏创新驱动战略的突破口。

二次创业,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

“江苏正处于转型加速期与创新活跃期,园区建设一要注重产业向高端聚集,二要注重人才向高地聚集,把园区建成创新核心区。”面对记者采访,徐山瀑表示。

以世界500强项目多、大项目多而著称的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调整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世界范围内传统产业的衰落,园区以往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IC等,面临着落后的可能。于是,他们主动出击,将名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研究院榜首、有着“分子生物学的摇篮”之称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引进园区,设立了该实验室在美国之外唯一的分支机构。

伴随着冷泉港而来的,是全球各类顶尖生物医药企业的竞相入驻。目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集聚了230多家生物医疗、诊断技术、纳米技术等企业,集聚了300多名海归博士、12名全国“千人计划”人才,生物纳米产业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整个园区的GDP预计将突破1500亿元。

无锡新区引进中科院刘海涛博士研发团队,占领物联网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一个千亿级产业正在生发;引进海归博士施正荣及其团队,江苏已初步打造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获得全球市场30%以上的份额。

从营造投资环境到营造创业环境,从引进项目到引进人才,不独苏南如此。

地处苏中的三线城市泰州,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科学顾问,葛兰素史克等280多家企业注册落户,200多项医药创新成果申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泰州“中国医药城”一跃成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世界是水平的,几乎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可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条件以及硬件、软件环境。在江苏,为了吸引聚拢人才,各地工业园区几乎都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如无锡“530计划”、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姑苏人才计划”。

“留下人才凭借的是综合实力。”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自信地说,“物质是基础,还要能给人才创业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

目前,江苏工业园区还集聚了近5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占全省9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74万人才,一个全新的人才高地在开发区形成。

二次创业,需要调整结构,抢占先机。

中国开发区的先行者昆山开发区,曾经是IT一业独大,全球市场每两台笔记本就有一台产自这里。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加快产业转型,昆山开发区主动降低IT产业的份额,降低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转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光电产业。

今年1至7月,昆山工业园区IT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75%降至70%,外贸出口增长比去年同期减少100亿美元,而服务业的比重则上升到21%。着力培育的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目前已引进60多个较具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总投资达200多亿元,“国际商务新城,东方金融硅谷”的设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现代服务业成为昆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次创业,需要整合资源,错位发展。

在江苏,园区建设中业已形成尊重市场、错位竞争、抱团突围,区域产业联合、城市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江宁开发区的智能电网,无锡新区的光伏产业、物联网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昆山工业园区的IT制造和光电产业等,均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从先进制造业到高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在不同的开发区,形成优势各异的产业集群。

开发区的变化,折射出江苏经济的嬗变与转型提升,为江苏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突破,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