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骄子:“天宫一号”背后的德化人
www.fjsen.com 2011-10-17 15:03 张晴雯 李宏图 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 离开地球看地球 虽然跟郑永煌一样来自戴云山下,张善从却还是单身一人,母亲也已于他高考那年去世。因此对父亲张新泼来说,他最急的事,就是儿子能早一点成家,不过急归急。“他的脑袋里,整天都只有‘工作’两个字。” 张善从是德化县上涌镇人,1976年8月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获博士学位后留在中心新技术室工作,主要从事空间探测技术的研究,现任新技术室主任;曾参与了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空间硬X射线天文卫星和对地观测小卫星平台等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工作。 “忙”是张善从给父亲张新泼的最深印象。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关系,他有时候半年都难得联系上一次儿子;大姐张曼华去北京看他,三个月里才一块儿吃饭三次,“2008年他奶奶病重,他一回来手机接个不停,三天后就忙着赶到上海开会去了。” 而对张善从高中时的班长江壮志来说,最令他感动的是张善从的赤子之心。据他介绍,德化学子到了北京,一旦经济上有困难,张善从无不倾心帮助。曾经有一位老乡,开学时所带的钱,缴纳完学费就所剩无几了,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都是由张善从默默资助。 据了解,目前张善从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承担空间信息处理方向的课题任务,包括星载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相关地面仿真测试系统等研究内容。“离开地球才可以更好地看天,因为平常从地球上看天都有阴霾、有云,空气污染后更是浑浊不清。到了太空后,没有大气了,看到的天空就非常清澈,可以看得更高、更远。”张善从说。 张善从告诉记者,天宫一号上将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和对地观测三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而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张善从说,从神舟一号开始,空间应用系统已经进行了百余项科学实验,按照空间科学的不同研究方向,针对不同型号的飞行器,安排不同的应用任务。“在神舟七号上面,我们安排的是空间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小卫星试验和空间材料实验;在天宫一号上面安排的是地球环境监测、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环境探测试验。” 据介绍,这次天宫一号对地观测将首次实验短波红外光谱仪探测,天宫一号上使用的对地观测设备与遥感系列卫星星载对地观测设备不同,后者使用的技术与设备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可直接应用;前者则注重实验性质,实验成功后观测设备才会用于卫星使用。而天宫一号实验的这种高分辨率光谱相机,对地球进行光谱探测,分辨率最高可达10米,可探测石油泄漏影响的海域面积。 “这项空间科学实验对百姓生活将带来积极影响。”张善从说,光谱成像仪对于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以及解决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发挥作用。“如大气的污染情况,国家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海洋资源分布,以及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情况等,都可以通过高光谱成像仪进行探测。” 张善从介绍说,比如最近渤海漏油事件,普通的相机看不出来海面的变化情况,通过光谱仪可探测石油泄漏影响的海域面积,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等。据悉,这种光谱相机是国内第一种短波红外光谱探测设备,也是目前国内空间分辨率最高的一种设备,其空间分辨率最高将达到10米;而国外同类型仪器的空间分辨率都是百米、甚至千米量级的。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天宫一号将开展复合胶体晶体生产实验。复合胶体晶体生产是目前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光子晶体,被誉为21世纪可能会带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材料。 张善从表示,空间应用试验最大的难点在于,每次试验都是第一次,产品可重用性低。“开展试验的机会非常难得,资源也很有限。” 张善从说,天宫一号入轨后,将把所获取的数据提供给相关科研单位,以供开展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而未来中国的载人空间站也将是一个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将支持几十个到上百个学科空间实验的开展。 “从天上可以更好地看地球,不离开地球,你就没有办法看地球。” 谈及未来,这位三十刚出头就已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新技术室主任的年轻人,语气中满是笃定与自信。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3]天宫一号在轨测试结束 将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 [ 10-08]日本天文工作者用望远镜拍摄到"天宫一号"(图)
- [ 10-06]“天宫一号”在轨运行109圈 各试验进展顺利
- [ 10-05]“天宫一号”未来三天14次飞越南京 抬头可见
- [ 10-05]天宫一号将对地球光谱探测 可测渤海漏油面积
- [ 10-04]天宫一号绕地超过70圈 交会对接设备需测试10天
- [ 10-03]天宫一号,航天员的“太空新家”
- [ 10-03]我国陆海天基测控网首次携手为天宫一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