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洋种子”来势汹汹 福建种业期待崛起

www.fjsen.com 2011-10-27 14:53  李智勇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种之忧

国内种子企业基本无育种能力

记者了解到,进口蔬菜种子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绝大多数是“杂交种”,亲本种子外国公司是不出售的。而“杂交种”不能自留种。

据国内媒体报道,自从2000年我国颁布《种子法》对外开放蔬菜和花卉种子市场后,跨国种业公司便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军中国种子市场。

在进口种子“攻城略地”背后,是国内育种能力的落后。与种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作物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多、小、散、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突出。目前,国内持证种子经营企业多达8700余家,但99%没有研发能力,排名前10家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在我国,前2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总和,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一家销售额的22%。

“全省持证主营蔬菜瓜果种子的企业有77家,有50%以上在福州台江区和厦门翔安区两地注册经营或设立门市部,并形成了省内两个蔬菜瓜果种子集散市场。这些企业大多是以买种为主,真正具备自主研发新种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省种子总站种子管理科科长陈善杰介绍说,目前,全国有95家育繁推销一体化企业,福建仅占一家。中国种子协会评选的全国种子企业50强中没有我省的种子企业。全省比较知名的企业不过超大种业、中种农嘉种业、六三种业、闽丰种业等几家,“星星多,月亮少”,我省种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们的育种工作主要由农科院所和高校完成,科研与生产经营脱节,而种子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人才、资金和技术都缺乏,基本没有育种能力。”陈善杰表示,我省大多种子公司是靠代销“洋种子”或购买品种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洋种子’之所以有优势,关键在研发上舍得投入。”福建农林大学何水林教授介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种业企业占相当一部分。像孟山都、先锋、利马格兰、KWS等美欧种业巨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销售额的9%至10%左右。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有8亿多美元,比我国几个蔬菜大省科研经费的总和还要多。很多跨国种业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育种能力,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种子资源,带回公司进行长年杂交、遴选后代、试种,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再向全球推广。外资种业公司挟研发、规模、资金、管理上的巨大优势,聘请我国一些技术和营销人员,借助我们一些种子公司现有的推广渠道,在国内市场长驱直入,罕逢对手。而我国育种科研经费普遍短缺,种业企业对研发投入普遍缺乏动力,国内对育种研发缺乏长期稳定投入和长远战略。“没有好品种,只能沦为人家的生产车间和推广渠道,人家依靠新品种新技术,不断从我们这里赚大钱。大规模种植‘洋种子’,也抬高了高端蔬菜价格。”

“做种业最大的问题,是风险跟收益不成正比。” 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公司总经理黄达彪告诉记者,一般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5-10年时间与资金的注入,更需要育种材料的积累、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良好的运气。尤其是杂交种即使育成,在生产过程也经常会遇到不良气候影响,造成种子质量不达标而不能作为商品,这就需要种业公司具备抗风险的综合实力。另外,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品种选育投入很多,但种子一出来很快被人模仿跟进,投入不一定得到回报,企业对科研投入缺乏动力;经营杂交种利润留在企业的非常有限,但如果种子质量出了问题,企业需要赔付的钱则达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近年,厦门一家种子公司就因为培育的种苗出现问题,在海南适应性差,导致当地近5000亩西瓜因种子绝收,不得不赔付了200多万元。由于认为做种子“担的是卖白粉的心,赚的是辛苦钱”,一些种子企业就得过且过,为“洋种子”做起代销“混日子”。

“种子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收益,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链,种业安全几乎等同于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洋种子’形成依赖,一旦人家‘釜底抽薪’,将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长期关注基因育种和国内种业发展的何水林教授透露,目前,“洋种子”有向我国及我省从次要农作物到主要农作物发展的趋势,正全面渗透,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我们要勇于突围,加大对民族种业的扶持。” 何水林教授建议,政府应鼓励扶持有一定规模的育种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创新和自主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民族种业在新品种繁育上多加支持;要尽快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对接平台,在我省福清、莆田、漳州等蔬菜重点种植地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加快培育一些适合我省种植的蔬菜品种,在龙头蔬菜种植企业中形成产销研一条龙的体系,防止“洋种子”全面渗透,快速大幅提高我国及我省种业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