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我省持续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纪实
www.fjsen.com 2012-01-29 07:14 黄如飞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绿回汀江 福音传来 治理之路,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路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各级领导对长汀水土保持的支持、关怀,不是滴水,是长江、黄河一样的恩泽。如果我们不把这件事做好,将愧对自己、愧对子孙、愧对这片土地。”长汀县水保局长林豫丰说出了长汀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春风又绿河田畔,白鹭重返新家园。前往河田最高峰乌石岽的路上,常见河面上白鹭翔飞,常有枝条抽打车窗。登上观景台,远眺四周,群山绵延,黄坑、芦竹、朱溪、修坊、车寮、南塘等10多个村庄隐约可见,近20万亩山林匍匐脚下。林豫丰是位有心人,带来了在这个位置拍摄的几幅照片,有10年前拍的,有20年前拍的。山河巨变,浓缩进同角度的照片中。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长汀哪里穷?朱溪罗地丛!”这是上世纪初、中期在长汀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那时以长汀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农民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水土流失与贫穷落后相伴,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相依,水土保持改善的不仅是生态,更重要的是民生。 长汀县从解决群众的生活入手,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长汀水土流失是“烧出来”的,实行封山育林、禁烧柴草,烧煤由政府出资补贴,建沼气池给予补助,引导农民以煤、电、沼代柴,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燃料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烧柴对植被破坏的问题。2000年以来,全县用于节能改燃补助2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县里引导群众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循环种养以草为基础,沼气为纽带,果、牧为主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土壤培育三者链接的良性物质循环和优化的能量利用系统,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种草),抑制农户砍柴割草(用沼气做饭、照明),增加农户收入(果业、畜牧业),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治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统一规划、硬化道路、种猪供应等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在水土流失区山上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扶持种猪龙头企业6户、专业大户200多户。 三洲乡三洲村村民黄金养种的茶叶和杨梅都在水土流失区,茶叶种了100多亩,杨梅种了500多亩,长汀县水保局补助了20多万元,黄金养每年的收入因此增加了几十万元。他感慨地说:“没想到治理水土流失,会让我的日子过得这么好。” 黄金养依靠治理水土流失发家致富的故事仅仅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 被誉为“闽西银杏第一村”的策武南坑村,十几年前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荒山连片,岩石裸露,除了种水稻,村民靠割草砍柴补贴生活。提到过去,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说:“荒山上能有多少树?能砍多少柴呢?这样的结果是山越来越荒,人越活越窝囊。” 1992年,南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88元。1993年,在中国十大扶贫状元、在外乡亲刘维灿的扶持下,村里设立了凌志扶贫协会,不计利息将肥料、果苗和钱借给村民,鼓励大家上山种果和发展养猪业,村党员干部带头每人开发5亩荒山。到1995年,全村有70多户开荒种果,面积少的一两亩,多则二三十亩,全村开荒503亩,有的村民当年收入超万元。 投入有了回报,更多村民上山开荒种果,发展种养的农户则扩大规模,“猪—沼—果”生态模式全面推广。1997年,沈腾香开发了60亩的山场,其中30亩种银杏,还养了330多头生猪。在沈腾香的种养场,成排成片的银杏树在微风中摇曳。她说,每当早秋时节就可收获银杏果,有的银杏树挂果可达上千颗。 山地绿化,清泉涌出。山下100多亩稻田、250多亩鱼塘、200多亩烤烟、100多亩菜地旱涝保收,山上的经济林木硕果累累,村民收入逐年增长,去年南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66元。村民说,是生态经济带来了福音。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就在“火焰山”变为“花果山”的时候,我省又制订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目标——到2017年,全面完成未治理的4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已治理的117.8万亩,将全面改造巩固提升。 长汀,成为生态省建设的示范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将在全省重点水土流失区开花结果,带动生态省建设的持续推进。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9]农林大学“五个一”助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 [ 01-16]习近平副主席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
- [ 08-16]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秃岭披新绿 山肥水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