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事:志愿者接棒雷锋精神代代有新人
www.fjsen.com 2012-03-05 10:1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助人为乐不停息 传递温暖传递爱 志愿者接棒雷锋精神代代有新人 东南网-福建日报3月5日报道 本网记者 李琰之 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雷锋并不是“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中国时代的发展,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中国志愿者服务精神,不仅顺应国际“义工”的理念,更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光大,“雷锋精神”活跃在每一个志愿者的身上。举目四望,八闽大地,代代都有志愿者学“雷锋”,处处都有“雷锋”接班人。雷锋在福建,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李金凤——拥军志愿者 (20世纪30年代出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雷锋语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今年已经76岁的“全国拥军大妈”李金凤也把这句话践行了27年,一针一线拥军情,年年月月学雷锋。 “军队是人民最靠得住的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雷锋是军队培养的好青年,他把青春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一个老人也要学习雷锋精神。”自从建瓯林业检查站退休,李大妈为部队官兵纳鞋垫1.3万多双。20多年来,李大妈做的鞋垫飞向大江南北,南到南沙群岛,北到中南海国旗班的子弟兵都穿过她纳制的鞋垫。今年3月3日,李金凤给“雷锋班”的战士寄去慰问信和亲手缝制的鞋垫,希望当代“雷锋”也能穿上她纳的鞋垫。 吴大燊——科普志愿者 (20世纪40年代出生) 与雷锋同志同是1940年出生的吴大燊,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刻在了自己劳动用的锄头上,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 他在2000年退休后加入武夷山科技服务团,10多年来深入武夷山的10个乡镇,走遍36个建制村,建立115个科技示范户,帮助10个乡镇建立了42个科技示范点,举办138次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了1800余人次,培养了专家型的果树专业户22户;还为武夷山市科协、市农业局撰写了2000多本的《蔬菜栽培技术》、《锥栗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等农村科学技术小册子。 他说:“我们那时人人都把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当作一种精神享受。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 吕运赣——红十字会志愿者 (20世纪50年代出生) 吕运赣是福建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累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她累计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3500小时,而3000小时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生志愿者”的标准。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吕运赣赶往省红十字会捐款,热心肠的她见到当时的救灾募捐工作十分忙碌,就主动提出留下来帮忙。从此吕运赣便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灾后半年,吕运赣前往福建对口援建的四川彭州从事志愿服务,住板房睡通铺,帮助当地的老人重建家园。 她说:“今天,和谐社会更需要我们捐资助困,争取日行一善。雷锋精神告诉我,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做和谐社会中人民的需要。” 黄家焱——法律援助志愿者 (20世纪60年代出生) 黄家焱,龙岩市金磊律师事务所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主任,从1995年帮助古稀老人获得赔偿开始,10多年来办理各类法律援助248件,减免律师代理费140多万元。 从1995年开始,黄家焱在《闽西日报》设立《律师信箱》栏目,开通农民工维权热线,开办农民工法制学校;个人累计出资12万多元,成立了无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宣传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站;自费4万元编写出版1万本《农民工法律维权问答》书籍,免费赠送给农民工…… 他说:“我跟雷锋一样是农民家庭出身,农村有个很淳朴的观念‘做好事是积德’,很多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我只是用自己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虽然会影响一部分收入,花费一些时间,但也损失不到哪里去。”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9]东南网事:闽侯一砖厂拆除时间已过一年 依然违规生产
- [ 02-27]东南网事:民航乘客“黑名单”谁说了算?
- [ 02-23]东南网事:百万公斤淮山滞销 村民急寻买家
- [ 02-20]东南网事:50家企业竞拍东南网黄金广告位
- [ 02-16]东南网事:让桐坝杨梅名扬四海
- [ 02-13]东南网事:闽台两位网络文学写手做客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