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福厦泉年内建餐厨垃圾厂 从厨余入手为城市垃圾"减肥"

www.fjsen.com 2012-04-26 09:1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呼吁市政资金支持

“垃圾换蔬菜”看上去很美,但作为活动的组织参与者之一,柯先生坦言,如果长期持续运行下去,面临不少现实考量。

他解释说,引入“换蔬菜”活动,目的是推行一种环保理念,初期推广活动支出由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和农场提供了相应支持。

事实上,厨余垃圾要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有机肥,不仅是简单的量值转换,还需要付出相应的处理成本。眼下,佳美农场的自制有机肥大多还处于堆沤期,并未完全发酵,约三个月后才能投入使用,春播施用的基肥主要还是成品有机肥。

魏长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中,农场向三盛果岭小区提供了两三百个地瓜和萝卜。但近两个月来,坚持做好厨余垃圾收集的家庭并不多,每次送菜时从整个小区回收的厨余有机垃圾还不到50公斤。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受活动的启发,如今越来越多持有环保理念、支持有机农业的市民,主动加入厨余有机垃圾单独回收的行列,有的人还专门用上可密封小桶。

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表示,鼓励厨余垃圾单独分流和资源化利用,来自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和社区的自发行动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切实重视。他呼吁,能否将垃圾终端处理的市政资金投入,分流部分到垃圾前端的减量化、资源化环节,比如,对试点小区配发专用PC垃圾桶、酶制剂等,进行相应补贴和指导等。

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

餐厨垃圾就地变肥料

扣上保险链,按下“加料”键,只见绿色垃圾桶沿着升降轨道缓慢上行,然后倾斜翻倒、复位下移,大约5分钟时间,刘召花刚从200米外食堂运来的一大桶烂菜果皮、剩菜剩饭,很快在眼前消失了。

厦门六中有两处校食堂,每天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将近1吨。今年初,厦门市园林局环卫处在该校投放了两台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3月29日中午,记者跟随食堂的工作人员刘召花,目睹了厦门六中食堂的餐后厨余残渣如何实现不出校园完成就地处理的过程。

能容纳近千人的校食堂宽敞透亮,饭菜飘香。在食堂入口右侧的餐具回收处旁边,设有一个绿色垃圾桶,学生用餐后,陆续将餐盘内的剩菜残渣悉数倒入。刘召花说,午餐时间过后,这个绿色垃圾桶就可以马上送去“投料”了。

接收“投料”之处,是位于校园一角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站,里面的“常住居民”就是那两台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日处理量均为500公斤。“有了这两个‘吃垃圾’的大家伙,那些不要的烂菜帮、残渣剩饭,每次餐后就能得到及时清理。”刘召花说。

随后,记者在集美大学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也看到类似的处理方式。这个校区拥有2.5万名师生,厨余垃圾产生量更为可观,所使用的生化处理机达到6吨规模,并增加前分选预处理装置。“它能分拣出少量混杂其中的一次性纸杯餐具等难降解丢弃物。”该处理站负责人、厦门市荣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汉章告诉记者,这有利于对“吃”进去的餐厨有机垃圾进行微生物降解转化。

在处理站的微生物菌种存放间,记者看到3种颜色不同的粉末状生物菌种基质,既有减量型的,也有资源回收型的。

“别小看这些细末!”李汉章说,正是它们能产生多种酶,让投入设备中的餐厨垃圾超过90%转化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及低热能等达标排放。也就是说,“100公斤的厨余垃圾,进行生物降解后,仅‘吐’出不到10公斤的残留物。”

这些棕黑色、粉末状的残留物,经过一段时间存放发酵,即可作为有机肥,直接回用土壤。厦门市周边城郊的不少果蔬种植户都很满意其肥效。在距离集美大学约2公里的集美东安村,管理着400多亩菜地和树林的老张表示,去年初开始,部分用上这些有机肥的蔬菜、水果和风景树,长势明显更好。“在这些木瓜树的附近挖个坑,将这些有机肥拌土填入,结果率比往年提高近两成。”

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就地及时分解消纳餐厨有机垃圾,有效地从源头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估算,采用这一处理方式的综合成本约为200元/吨,比起现行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综合成本至少降低30%以上。

包括厦门六中、集美大学等院校食堂在内,去年底以来,厦门市环卫处陆续在较为大量、集中地产生餐厨垃圾的10个单位,投放了13台垃圾生化处理机,并以金域蓝湾小区等为试点,向市民住宅小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