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福建省非遗博览苑成为非遗展示的创新典范

www.fjsen.com 2012-06-06 09:22  何光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让“非遗”与百姓“亲密接触”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拥有国家级项目8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人,省级项目288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11人。此外,南音等四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拱桥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梁祥霖介绍,福建省非遗博览苑的工作思路着力于三点:首先,抓特色,凸显区域文化,以新、奇、特、异、趣为亮点吸引游客,成为游客了解八闽文化特色的直观渠道;其次,抓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复兴传统生活文化、传统节日、表演艺术和工艺,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人们文化身份的自觉,激发艺术的创造性;第三,抓交流,博览苑除了常年集中展示闽台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邀请各类项目传承人、演员现场表演,打造一个集游、看、赏、玩、尝为一体的全国一流文化旅游景点,使博览苑成为福建对外、特别是对台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相结合,这本身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尝试。福建非遗博览苑的成功经验,证明了“非遗”项目进入旅游景点的可行性。一方面,“非遗”项目的展示和展演,可以构成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充实景区的人文内涵,增添景点的吸引力,满足业已出现的广大游客对“文化游”迫切需求,从而培养“回头客”;另一方面,对于“非遗”项目来说,人流量巨大的旅游景点,无疑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创造“非遗”与民众“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让民众亲近、喜爱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从而提高“非遗”保护意识。

非遗博览苑入驻三坊七巷后,成为外地游客必到、本地市民常来的一个重要景点,为三坊七巷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三坊七巷的如织人潮,也为参与展览的非遗项目增添了人气,鼓足了底气。例如,博览苑举办的冯久和祖孙三代寿山石雕作品展、建窑建盏精品及技艺展演、宁德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等专题展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响应,很多观众看了表演后,争相掏钱购买,以致现场的工艺品供不应求。看到人气这么旺,展演还没结束,畲族银器传承人就在三坊七巷租了店面。

非物质文化的展览展示,福建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多年前,福建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的亮相,曾一度引起轰动。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现场展示技艺,也曾经是福建的创举,如今被广泛采用,几乎成为惯例。福建非遗博览苑的成立与运作,又是非遗展示上的一个崭新形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引起关注和仿效。

目前,福建省文化厅与福州市政府正积极协调,制定全省非遗项目进入三坊七巷的长效机制,立足福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托文化内涵丰富、人文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三坊七巷,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致力于把三坊七巷建设成独具特色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扩大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互动,为实现海峡西岸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省内其他地区,如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已经或者正在建立起类似于博览苑这样具有较强互动性的常态化展览展示场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但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也大大提升了各个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