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事:网络代购洋奶粉火热为哪般
www.fjsen.com 2012-06-21 08:0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5年来,晋江谱牒研究会已帮助120多名侨胞“认祖归宗” 用族谱搭起乡情之桥
晋金谱牒展览一角 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21日报道 本网记者 李琰之 谱牒,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中国人的“寻根”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谱牒有关。 晋江就有个谱牒研究协会,他们四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族谱,架设起台胞、侨亲与晋江的“乡情之桥”。协会成立15年来,帮助了120多名侨胞“认祖归宗”,实现他们的人生夙愿。 帮助寻根风雨无阻 号称“十户人家九户侨”的晋江,目前约有人口100多万,但是旅居海外的华侨也有100多万,在台湾的同胞同样也有100多万。1997年的中秋节,晋江当地的一些谱牒爱好者和文史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发起成立“晋江市谱牒研究会”。从此,他们开始帮助台胞和侨亲寻根的漫漫长路。 在接到同胞的请求之后,会员们总会风雨无阻地帮助找寻。“最快的时候只用了四五个小时。” 谱牒研究会会长周仪扬说。2005年12月31日,旅居日本的台湾籍吴利波女士在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的帮助下,只用了5个小时就在石狮蚶江锦里村寻到祖根,圆了三代人的百年寻根梦。 当然这一路也并非轻而易举。比如同胞提供的资料不够详细,有的甚至只能说出家门口的一棵树、村口的一口井。研究会的会员们还要查资料,看祠堂、坟墓,以及去实地采访老一辈的人,工作量不小。黄龙泉是谱牒研究会年纪最大的成员,已经83岁了。一次他到晋江罗山帮助一苏姓先生寻亲,“结果苏先生提供的地址,只有山路,我又徒步走了20多分钟”。 收集谱牒资料达两千余部 晋江市成立谱牒研究会以来,会员们走遍晋江,已收集2000多部族谱,编辑出版《晋江谱牒研究》会刊30期。 征集当地的姓氏族谱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仪扬说,他们到乡村挖掘、收集资料时,一些群众认为谱牒是神圣的,不能轻易示人,这就需要他们多次做思想工作。而每次收集完族谱后,会员们还经常要一个人扛着几十本族谱回晋江,复印完后,再扛回去归还,其中最重的族谱有七八十斤。 进行谱牒研究还需要恒心和毅力。研究会的会员们不管到哪儿都不忘收集谱牒资料。1999年,黄龙泉到新加坡探亲,还收集到了1000多本有关晋江人的历史资料和族谱。 挖掘内涵促进故乡认同感 谱牒是一种冷门的学科,年青一代大都只闻其名,不见其实,对谱牒的价值认识不够。为了使人们增进对谱牒的了解,晋江谱牒研究会还举办各种研讨会和展览。 2008年8月,研究会与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共同举办了“晋金族谱联展”。金门乃至台湾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一时轰动海峡东岸,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查阅。在展出期间,金门的吴、陈、黄、赵等姓氏,先后发现他们的族谱能与大陆的族谱世系对接,从而引发了晋金两地的互邀探访,促进了两岸宗亲密切往来与联系。 目前,晋江谱牒研究已举办了7场研讨会。台北学者张胜彦,每次都会认真阅读晋江谱牒研究会寄予的论文集,并认真地写好读后感,给予评价。 这些研究会的老人们,本可在家中享受清福,过些更悠闲的日子,但他们却选择了谱牒研究,并乐在其中。 如今,谱牒究会已有会员123名,55至70岁年龄段的成员最多,周仪扬说:“希望能找到并培训一批中青年志愿者,让谱牒研究后继有人。” 了解更多海西志愿者风采,请登录福建文明风网站(wmf.fjsen.com)。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17]东南网事:给外来工子女一个“不寻常的家”
- [ 06-14]东南网事:1246人解读“福建精神” 江西网友折桂
- [ 06-11]东南网事:西园涵洞,等你等不起
- [ 06-06]东南网事:省直机关“学厦航”十佳举措评选揭晓
- [ 06-04]东南网事:我省如何实施PM2.5监测
- [ 05-31]东南网事:儿童安全座椅,家长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