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东南网事:网友热议我的老年谁埋单?

www.fjsen.com 2012-07-05 08:4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2045年男女均65岁退休,一波一波政策放声引发社会关注—— 网友热议:我的老年谁埋单?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5日报道 本网记者 王坤明 实习生 王锦 古轩

从2008年开始,围绕“延迟退休”的争论就不曾停止。今年6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相应延迟退休年龄已是必然趋势,将会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曾一度引发社会关注。7月1日召开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再次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此言一出, 再度引起网友热议。

退休年龄划一是否科学?

针对退休年龄统一为65岁的规定,不少网友表示反对。在某大型门户网站的在线调查中,有超九成参与调查的网友反对退休年龄延至65岁。绝大多数网友认为,男女退休年龄应该区别对待,才能公平、公正。

“男女生理结构本来就不一样,怎能同龄退休?”网友“耶鲁了色”提出这样的质疑。而网友“飞翔的思维”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现在的医学资料显示,50岁后,女性的精力会比男性充沛,所以没有理由再比男性早退休5年。

“作为一名女性技术人员,超强负荷的脑力劳动对身心造成很大的负担。退休延迟会让我们精神难以负荷。”网友“青湮燃”表示,女性50岁左右正处在更年期中,一系列的更年期症状例如失眠、健忘、心悸等在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加重。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施文青教授认为,退休年龄应视情况而定,如果女性从事的工作对智力、经验要求比较高,可以适当延迟;如果对体力、敏感度要求比较高,将退休年龄提前也是对女性的关爱。

此外,有网友指出,退休年龄应根据不同社会群体而定。网友“shihuanli”认为,在私企工作的工薪族,实际下岗时间远早于法定的退休年龄。根据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原本60岁就可以领养老金,但在与之相关的社保、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前,若贸然延迟退休,意味着他们要推迟5年才能领,这样势必加重他们生活的压力,“希望有关部门综合考虑社会低收入层次人群的生存基本条件”。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7月1日表示,由于中国面临“未富先老”这一独特挑战,延缓退休不可行。

延迟退休会否加大就业难?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待就业人口逐年递增,延长退休只会挤占更多岗位,加重就业形势。”网友“小小天”说。

网友“旧事惘然”表示,延迟退休不符合当代行业发展要求。企业发展需要有新鲜活力的注入,延迟退休不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目前,不少单位的部分职工就在法定退休年龄还未到的情况下实际脱离岗位,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吐故纳新,保持竞争活力。

而网友“北纬72°”则认为,退休延迟制度不但不会造成就业困难还会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60岁以后退居二线当师傅,但不退休,指导一线新人,既能发挥老年人的‘余热’,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级专业人员等‘短缺’群体的作用,又可以指导带动年轻人。”

对此,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会欣教授表示,延迟退休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还没有造成劳动力短缺或老年化的状况,而且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容纳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如果老年人不退休,就没有岗位留给年轻人,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弹性延领养老金要区别对待

6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建议,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内容,也是引起网友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对于有网友担忧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问题,主管部门的数据和回应“不存在缺口问题”,养老金当期足额发放没问题,未来能做到长期收支平衡。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会欣教授认为,养老保险金的征收与发放,保证强大的供应源头是基础,同时改革相关制度是关键,如征收到发放全过程公开,让群众监督,杜绝不必要的流失。他还关心具体“弹性”的问题。他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制度的概念还很模糊,怎样“弹”才好,是要研究的问题,把握好高阶层与低阶层的差别、当前社会情况与未来社会情况的不同是研究着力点。

许文兴教授也表示,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制度应对不同的工种人群区别对待,企业普通职工应采取自主原则,而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则可采取统一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行业而异,不应实行‘一刀切’政策。” 许文兴教授说。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