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东南网事:作文高模仿度是否算抄袭

www.fjsen.com 2012-07-09 09:4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作文高模仿度是否算抄袭

专家:须杜绝无创造性模仿 考试大纲可对相似度界定标准做出说明

东南网-福建日报7月9日讯(本网记者 谢添实 实习生 古轩 陈月萍)日前,广东佛山市教育局从10篇满分中考作文中选取并公布了3篇优秀范文。3篇范文中的一篇题为《夫妻之爱》的作文引起广大网友关注,这篇作文被指和多篇范文,甚至与2009年湖南长沙中考满分作文高度相似,属于抄袭。对此,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文章虽然有相似部分,但有发挥,不认定为抄袭。一时间,网络上关于作文模仿与抄袭的讨论不绝于耳,争论不休。

网友:

模仿度高算抄袭吗

网友“该叫我考拉”认为模仿也是变相的抄袭,“虽然学生没有对着原文一字不漏地抄下来,即使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抄袭,但实际上它有抄袭的性质,用了别人的话、别人的结构、别人的思想,算得上是一种剽窃”。

网友“湮”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不过是拿十篇文章拼成一篇就当作自己的罢了,观点、说法和别人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东西”。

许多网友还指出,让学生背范文的教育方式就是“模仿性抄袭”的根源。网友“花道”说:“背的多了,自己思考的就少了。写作时,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背过的东西,不知不觉就抄上了,说白了就是学生思想被禁锢了。”

“用司马迁、屈原那几个用滥的例子进行填充,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思想主张。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禁锢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还谈何创新?”网友“流年”则表现出这样的担心。

也有网友不赞同上述观点。网友“海之蓝”认为,汲取优秀作品中的精华,再结合自己的感悟去创新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把握“度”。

学生:

被指抄袭有点“冤”

此事一经曝出,也受到许多学生的关注,不少人表示这件事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会觉得很冤枉。莆田四中刘同学说:“考场里一张小纸片都带不进去,怎么能说是抄袭,再说才70%是相似,原创还是有的,我们平常就是这样训练的,模仿加创新。”

南平建阳一中宋同学今年刚参加高考,他坦言自己平常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背一些美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好多名篇我都会背,今年高考写作文时就用到好多里面的句子,我认为这完全是可取的”。

宋同学告诉记者,老师也会告诉他们,在平时训练中要练就自己的一套固定的写作套路,这样分数即使不高,也不会很低。

闽江学院2011级黄同学今年读大二,现在写起文章来,依然有高考作文的痕迹,“这是老师教的五段论写法:开头排比段,中间三个事例段,结尾呼号式排比,当年我们的作文都那样写,总不能判定为我们相互抄袭吧”。

教师:

要把握模仿与抄袭的“度”

模仿能算抄袭吗?多大程度模仿可以被接受?泉州一中高三语文教师、省语文学科带头人陈小喜老师告诉记者,一般而言,800字的作文出现500字以上相似或是两三个段落雷同就可能被认为抄袭,但真正确定是否属于抄袭,还需谨慎,阅卷组老师经过讨论,最终由上级评判。如果属抄袭的话,此作文将被判最低等级。

他表示:“每年中高考都会有上万份的试卷,而主题思想却只有一个,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模仿也是少不了的,老师评卷时,不仅看语言、看结构,更重要的是看思想,不会随便让一篇有思想的文章‘蒙冤’,也不会让一篇抄袭文章‘漏网’。”

福州三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高海燕老师认为,要把握好模仿与抄袭之间的那个“度”。她告诉记者,在平时教学中,会要求学生要有创新,“高考中,模仿度高的作文风险也很高。可以模仿,但要有所创新,一般阅卷时,小部分地模仿语句、修辞是不会被判定为抄袭的”。

专家:

须杜绝无创造性模仿

在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梁桂芳看来,提供范文或引导学生模仿也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方式,但她同时表示绝不可无创造性模仿,“现在流行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不但学生在抄,甚至一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也都在抄,借鉴或抄袭别人的,自己思考的就少了,是对想象力、创造力的扼杀,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必须杜绝”。

中国写作协会副秘书长施文青教授也认为模仿的危害极大,“‘钱学森之问’不仅在质问技术科学,也是在问文学。这几年来,文学作品铺天盖地涌现,精品却很少,而且抄袭事件频繁发生,这与学生时代养成的学习与思考习惯有关”。

至于如何杜绝中高考作文无创造性模仿,梁桂芳主任认为,根本上就是改变应试教育的死板教学,“不要条条框框,要发散思维;不求辞藻华丽,要重思想深刻、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多思多悟,而不是背上几篇范文”。

陈小喜老师认为,要预防在前,首先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即便是借鉴也要创新;其次,考试大纲或教学大纲可以对相似度的界定标准做出说明,对辅导教师和学生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高海燕老师则从试卷题目上提出自己的建议:要尽量避免套题化,多出一些发散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有自己的思考。

  • 责任编辑:林诚悦  李峰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