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事:博弈网络谣言 让真相跑起来
2012-08-02 08:33: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诚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福建日报》2012年8月2日东南网事版主要文章: 博弈网络谣言 让真相跑起来 网络正能量 “如果真相不穿鞋,谣言将跑遍整个世界”,不造谣、不传谣,防谣辟谣,还原真相,是各方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东南网《网络正能量》视频连线辟谣联盟主要发起人之一、北京网友吴法天,同时和做客东南网演播厅的三位现场嘉宾交流如何防谣辟谣—— 博弈网络谣言 让真相跑起来 东南网-福建日报8月2日报道 本网记者 倪羽 实习生 漆锦辉 陈丽娇 王欣 王锦 网上有一句名言,“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的增多、交流平台的便捷,谣言也滋生蔓延,造成的不良影响引起关注。山西“地震”谣言、广元“蛆橘”谣言已不是新鲜话题,2012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军车进京”、“抢盐风波”均上榜,有网友感慨谣言把人都妖魔化了。 7月21日,北京发生暴雨灾害,因灾死亡“37人”这个数字又引发网友质疑,有网友还列举了一系列死亡人数为37人的灾难,质疑是不是超过“37”事故的性质就变了?一时间谣言四起。事后官方作出明确解释,民间也有辟谣的声音,谣言随即被攻破。7月26日,北京公布“7·21”灾害遇难人数为77人。面对谣言,有一群网友自发组织的“辟谣联盟”默默做着辨谣、辟谣的工作,一些机构和知名网友也纷纷加入到辟谣的行列,对事实的发言和传递更加慎重和认真,自觉维护着客观、理性发言的健康网络氛围。 本期《网络正能量》栏目邀请了四位嘉宾,一起来剖析网络时代“造谣”与“辟谣”的力量博弈,交流防谣、辟谣措施和网民、网络平台管理者、政府机构、媒体等应扮演的角色。 本期嘉宾:
林焱:省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精彩语录:网络上有名言“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我觉得如果当真相不想穿鞋的时候,谣言将跑遍整个世界。现在治理谣言最根本的东西,是真相必须公开,越快公开越好,这就是要信息的透明度,或者说,某些事件发布的机制应该改善。
吴丹红: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微博名“吴法天”,民间网络辟谣组织“辟谣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精彩语录:互联网要有适当的管制,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网络同样也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要保证每个人都要比较负责任地发言,又能够畅所欲言,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治理,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中去。
张罕溦:福建方圆统一律师事务所律师。 精彩语录:要解决网络世界的谣言问题,首先就要在真实世界里,把这个观念给扭回来,以真立人、以真立身、以真待人的观点能够树立起来,那么自然而然在网络世界中也会有所反馈。
林承杰:网友代表,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资深网友,网名“江佐司佑”。 精彩语录:谣言放在微博上,真相也可以放在微博上,网友根据自己越来越多的阅读经历,可能会养成一个独立思维的习惯,这才是真正能够净化谣言的利器。 1.谣言,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人民日报盘点近年来十大网络谣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等事件均榜上有名。】 主持人:“谣”具体是如何定义的?什么是谣言? 林焱:如果按我们中国汉字的根源来说,“谣”原来是歌谣,民间的歌谣,无伴奏音乐的那种谣,叫谣言。但是,后来发展到另外一方面的意义,来自民间的没有根据的话语、数据,叫做谣言,就是不实之词叫做谣言。它是信息的一种,指没有依据,和事实相违背的那些话。 张罕溦:不能把谣言单归于民间,任何对真相的掩盖和故意错误的引导都应该归于谣言。《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提到,任何人捏造传播类似于疫情、险情这样的虚假信息构成散布谣言。另外,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当中很明确提到,各级政府对于某些信息,比如说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灾情、救灾物资的发放,是必须要公开的,如果刻意去掩盖这些信息,我认为从另外角度说,也构成谣言。 林承杰:如果从它的出处来说,大家习惯性开玩笑把它称之为官谣和民谣;从它的效果来说,大家往往把它分为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 吴丹红:谣言在英语里对应的就是“rumor”,它是一种流言,就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但是我们在网络上面讲的谣言其实是指一些不实的传闻,就是说一些人不知道这个不实的信息,还捏造去传播。关于谣言和非谣言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各个人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辟谣从来不辟观点,只辟虚假事实。 2.造谣的一张嘴,辟谣的要跑断腿 主持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什么谣言一旦见于网络,就像病毒一样传播? 张罕溦:我觉得网络谣言和任何谣言都是一样的性质,比如说,当真相缺位的时候,当正面的信息和真实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披露,就会有相关的言论来填补这个空白,空白留的时间越长,谣言散播的就越广。我觉得和政府信息不够对称、不够及时、不够透明有关系。 林承杰:网络有一定的特性。网络上由于有了微博等工具,可以实现个人自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比如说微博女皇姚晨,她现在的粉丝数是2285万,那么无论她发布的是真相还是谣言都会得到非常迅速的传播。从另一方面,我不认为说政府只要及时发布真相就能制止谣言,因为我们往往有句话,叫做“造谣的一张嘴,辟谣的要跑断腿”。制造一条谣言是非常方便的,它不需要任何的考证就可以做出来,但是辟一条谣言往往就需要非常复杂的科学引证考据。 吴丹红:谣言不是因为网络而产生,它一直就在传播,但是网络加速了谣言的传播。现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web2.0时代,我们不仅能互动,而且微博它是裂变式传播,政府在有的时候确实在信息披露上有些滞后,会导致谣言空间的增加,但是很多情况是政府已经披露了信息,而且非常公开透明的时候,谣言也在产生也在传播。 主持人:微博的出现,是不是让网络谣言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 吴丹红:微博确实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微博也降低了造谣成本。我想说的是,谣言永远都在真相前面。因为辟谣是被动的,肯定是相对滞后的,但是所谓网络有自净功能,这个功能不能被扩大?我们通过信息的交叉验证,很多谣言都会被证伪,都会被澄清,但问题是很多时候太滞后了,伤害已经造成。比如当时抢盐的时候也是人心惶惶,所有的超市和零售店食盐全部脱销,如果说这个情势任其蔓延下去,那这个对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必须要有辟谣及时跟进,如果说没有辟谣的话,等待网络自我净化、自我澄清,那往往伤害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你不能够对自我净化抱太多的希望。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民间辟谣其实也是网络净化的一部分,它只是加快了自我净化和澄清。 吴丹红:网络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立法都滞后于网络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新生事物也不能像脱缰野马一样,所以我是比较赞成对互联网适当的管制。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网络同样也是。没有绝对自由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要保证每个人都要比较负责任地发言,我们又能够畅所欲言,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治理,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中去。 3.我们应该更客观地对待名人的言论 【2007年,厦门出现一起关于台风的谣言,内容是“今年第九号超强台风圣帕袭击厦门,死亡人数已经增至20人,69人失踪,其中一家网络公司63人集体失踪”,事后证实这个帖子纯属谣言,这出闹剧是“得得网”恶意策划所为。今年5月份,姚晨因转发一位航海者海上求救的信息,遭到网友质疑“传谣”。对此,姚晨连发两条微博,感慨“转还是不转,这不是个问题”。】 主持人:对于传谣者,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和区分呢? 吴丹红:“得得网”传播的信息是网络策划的一个事件。在这里,他们不是传谣者,而是造谣者。造谣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种信息是无中生有的,而且会引起社会恐慌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责任是比较大的。姚晨是为了帮助人家,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是不是要多注意?姚晨有两千多万粉丝,应该要考虑名人效应的影响力。如果转的求助信息是假的话,它会极大地浪费公共资源。就像我们说“狼来了,狼来了”。如果资源被浪费了,如果狼真的来了,那怎么办? 名人在传播这些信息时,最好有辨别,如果这个信息没头没尾,没有求证的渠道,没有查证信息的话,我觉得还是谨慎地去传播。 林承杰:“得得网”,在法律上它是故意在造谣,但对姚晨而言,她很可能只是一种过失。因为她疏忽大意,没有能力、也无法查证。不仅是名人应该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我们也应该更客观地对待知名人士的言论。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主持人:网络流言治理除了相关的政府力量、社会力量之外呢,其实我们媒体也是责无旁贷。在这请教一下我们的四位嘉宾,几位觉得我们媒体应该做些什么? 林焱:媒体在文化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等很多方面,都要加强一些警觉,加强媒体的过滤能力,加强媒体对真相的识别能力。特别是有些媒体,在涉及商业利益的时候,会忽视对真相的考证。 张罕溦:媒体对自身要求应该比普通人更高。当一个普通人张嘴说话的时候,可能只有自己对这件事负责任,受众可能仅仅是有限的人。而媒体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人,所以在面对任何一个事件的时候,他应该本着更为真实更为可靠的想法。 林承杰:对我而言,特别希望媒体能更权威,更有公信力。像过去曾经在twitter上流行一则萨科奇离婚的事件,72小时后就登上了中国媒体的头版。很庆幸我没有在东南网上看到这一条。 吴丹红:在微博上三种人是最应该求真的,就是求真应该融入血液中的,一个是法律人,一个是媒体人,一个是科学人。媒体人的职责是什么,就是要最准确地去传达信息,把真实的信息传给社会。我认为在媒体行业里面需要自律,因为本身你是一个信息传递者,媒体人在筛选事情、传递事情上面要多注意。 4、不同的谣言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受到的伤害也不一样 【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八大谣言,既有“神秘手”图片引发“掩埋活人”传言,也有遗体未经家属同意被集体火化的谣言,甚至还有人说高铁司机培训只有10天时间。】 主持人:网络谣言,带来了哪些危害? 张罕溦:谣言的伤害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公共领域的,比如说之前类似投毒、灾情、疫情这样的传谣,是对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损害。另一个是对私域的,比如说,关于对个人的名誉、对企业的商誉。 林承杰:谣言伤害是很多层次的。往小的说它可能会造成我们一些实际的损失,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QQ群上看到转发,说某某小孩得了白血病,急需大家往哪个账户里汇款,这种谣言可能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同时它也可能造成精神上的损失,例如会让我们产生对社会真善美的怀疑。 吴丹红:如果谣言针对的是具体当事人,那它伤害的是具体的一个人。如果谣言针对的是特定群体,比如谣言说在汽车里面暴晒的矿泉水会导致女性得乳腺癌,那么就会对一些群体构成伤害。还有一种,就有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伤害,比如说食盐防核辐射,北京又来什么疫情啊,这个对应的法律责任是刑法上的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个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国家都会造成伤害。不同的谣言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受到的伤害也不一样。 5.独立思维的习惯才是真正能够净化网络的利器 【2011年5月18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个账号:“辟谣联盟”,目前粉丝已超过8万。活跃在这个账号背后的,是一群热心于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微博活跃者,也可称之为民间的义务环保人士、网络上的清洁工。】 主持人:当初组建辟谣联盟的初衷是什么? 吴丹红:我们在2010年下半年的时候,已经看到微博上有很多谣言在传播,之后我们发现一些人是对辟谣比较有兴趣。比如说像“点子正”,他是一个“辟谣控”,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每个人都已经在自己的微博上参与了很多辟谣的活动。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呢?一把筷子的力量肯定会比一根筷子的力量或者说比几根筷子的力量来得大,我们就成立了一个网友自发组织的辟谣联盟。这个联盟当时给它定位是网民自发的网络自律性组织。 整个辟谣联盟没有任何官方的背景,完全是网友自发成立的,没有任何的工资和报酬,是纯义务的一种公益性活动,像环保一样,我们是民间的义务环保人士、网络上的清洁工。 主持人:面对如此多的信息,辟谣联盟是如何去选择的,又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呢? 吴丹红:整个联盟群里讨论辟谣的人大概好几百个,大家发现虚假的信息后就会拿到群里面去讨论,其他的网友也会为辟谣联盟提供各种谣言的信息,发私信。当我们发现一个谣言传播量比较大,又没有得到及时澄清的时候,我们就会讨论这个信息怎么去核实。如果我们有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去证明这个真的是一个谣言,并且能证明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话,那么经过审核,会以辟谣联盟的账号对外发布,进行辟谣。 主持人:辟谣联盟产生的时候,或者说在辟谣的过程中,会不会受到一些质疑? 吴丹红:在辟谣联盟刚成立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受到了很多人身攻击。我们在监督谣言时,不否认不排斥别人对我们的监督,但是我希望这种监督不是人身攻击式的,不是谩骂、诅咒、威胁。我们是用证据去辟谣的,我们欢迎网友在质疑我们时最好也用证据去反驳我们。 主持人:对于辟谣联盟,其他几位嘉宾怎么看? 林承杰:辟谣联盟的出现是网络很正常的现象,有人造谣自然有人辟谣。如果我们说微博有自净功能的话,那么我想本意并不是指说只要谣言放在微博上,它就一定会消灭,而是谣言放在微博上,真相也可以放在微博上,那么网友根据自己越来越多的阅读经历,可能会养成一个独立思维的习惯,这种习惯才是真正能净化谣言的利器。 张罕溦:不管是辟谣联盟也好,还是普通网友也好,它其实是都属于微博自我净化机制当中的一部分,在这个体系当中,任何一个谣言经过层层过滤之后,它必然会呈现出真相。 主持人:新浪微博上有“辟谣联盟”、腾讯微博上有“谣言终结者”,还有许多网友时常站出来对一些事件辟谣。对于这种不断出现的民间辟谣力量,几位嘉宾如何看待,如何将这种正面的力量扩大? 吴丹红:从建立辟谣联盟到现在差不多一年,经过辟谣下来有150条。在这一年里,我觉得很多网民的心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网友,对谣言有了更强的鉴别力,面对一些信息,不会很贸然去传播,而且对谣言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么一个局面。这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这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能力的话,那么网络上的自净功能肯定会大大地加强,力量会扩大。 林焱:中国人对真实的、对诚信的水平能不能也提高?不仅是网络的谣言,在其他场合、公共场合,是不是能够杜绝我们讲假话?这个习惯养成了,那么网络上的谣言自然而然有一个很大的净化功能。我们整个民族对真相、对真实的确认感、急切感应该树立起来。 张罕溦:网络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一个反映,一些行为在网络上会有投射。要解决网络世界的谣言泛滥问题,首先就要在真实世界里,把这个观念给扭回来,这既是自上而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商业行为也好,还是公民之间的交往也好,以真立人、以真立身、以真待人的观点能够树立起来,那么自然而然在网络世界中也会有所反馈。 林承杰: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我妈,她有了手机以后,经常会接到诈骗短信,告诉她今天又中了几百万什么的。一开始她还会非常兴奋地过来问我会不会是真的,现在就很少了。我后来想了想,可能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几大方面。第一是政府部门还有银行监管这些部门,他们会经常发布这样一些善意提醒的信息;第二,周围新闻也经常报道这方面的骗局;第三,她自己手机用多了,短信看多了,自然而然有提防和防范。所以我认为只有在当不信谣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辟谣的行列。 主持人:有些人遇到一些谣言时疯转,而在遇到辟谣时候却不转,甚至是不发,不知道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几位嘉宾是怎样看的呢? 林焱:可以审视一下整个信息传播渠道是否产生某些堵塞,当这种现象影响了人们对信息欲求的时候,他可能就产生了另外一种心理,就是从正常渠道发布下来,我不太相信,从小道消息传来的我特别相信。我们要让信息渠道更通畅,让我们的真相更快传到每一个人,使这种心理得到纠正,以后他也许听到正面消息他就传得快,听到负面消息他就可以拒绝了。 张罕溦:负面消息永远更有新闻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这情况其实是由于真相缺位导致的。 林承杰:对辟谣来说,我一开始认为这只对那些看过谣言的人有用,就是把他理解为一种“解药”,但随着我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深,我个人更乐意把这种转载辟谣的行为不单纯看成一种“送解药”的行为,更多的时候也是“打预防针”的行为。如果说更多的人先听了辟谣的话,那么面对谣言的时候他们就有更强的预防力。我觉得迟早会有更多的网民会走上这条路。 吴丹红:为什么辟谣转的频率不是很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一些正面信息的传播量比负面信息传播量小,而有些人则把网络作为一个发泄平台。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传过谣的人,他不太愿意传辟谣信息,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这个错误。 现在新浪微博也推出了信用制,传谣的会扣信用积分,那么这个时候,你造谣或者传谣扣多少分,你只有通过你转这个辟谣的微博才能把这个信用分给补回来。对吧,你传一条谣,你必须要用三条转辟谣微博才能把你的信用积分给弥补上。这可以解决一下传谣和辟谣的平衡。 主持人:许多谣言在微薄迅速传播,谁才是最后的“把关者”? 林焱: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传播学的名词,“把关者”是由权威发言人或者权威的媒体机构,或者说一些公知。现在,把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几个方面的公共把关的这些人的作用慢慢树立起来,这样对我们这个环境有更好的治理。 张罕溦:我觉得把关者这个东西要区分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把关者。比如虚假的捐助,公民自己就是自己的把关者。 林承杰:我觉得我想引用三句名言吧。第一句是卢梭说的,就像刚才吴教授也讲过的,“人生而自由,却不能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是什么呢?往往很多时候就是社会规则跟法律的规定,来约束我们本身的行为。第二句话就是一位美国总统说过的,“人类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权力关入牢笼之中”。可能有一些公民对权威缺乏信任,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公众同样也可以监督媒体,监督政府,让这种公信力能够得到倍增。那么,最后一句话就是凯恩斯说的,“我们是需要一双看不见的手”。这看不见的手,既可以是平台对于自身诚信程度的构建,也可以是我们网民的理性,还有政府的监管。我想只有这三重把关下来,才能够真正做到让我们网络环境更干净。 网友互动: @许琦:个人认为辟谣应该主要由民间推动,应该有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息发布平台,官方最好不要掺和。目前民谣太多也太不专业,没有一个专门的有公信力科学鉴证力的组织机构,谣言还是传播得比真相快。 张罕溦:这位网友的话我有一部分是赞同的,我认为辟谣这件事要由民间来推动。但是说,要交给第三方,第三方这个机构本身的独立性有可能让人担忧。 林承杰:我认为第三方平台,不是特别现实,因为他寄希望于第三方平台,显然是因为他既不相信民间所传的非权威信息,也不相信官方发布的一些权威信息,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考究了。如果这个第三方平台没有强制力的话,那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民间组织,还是属于可能会出现谣言的这种组织,如果他有一定强制力的话,那他就是政府本身了,所以这种骑墙之路我认为并不可取。严格来说,我还是更推崇一种说法,就是说包括微博本身的监管,网民自身的理性,还有政府的引导,这种多重力量才是一个解决的方法。 吴丹红:我觉得应该把这种网民的自律和政府的辟谣结合起来,因为谣言是共同的敌人,我们都渴望真相,都希望得到真实的信息,真实比什么都有力量。 “网络正能量”征集令 “网络正能量”话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话题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您发现网络上沉默着的可贵精神,如果您察觉到网络上正传递着的向上力量,马上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话题#与我们联系吧!话题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东南网送出的特别奖励。 “网络正能量”观察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现象有着独到的见地,如果您在某一领域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欢迎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观察员#或邮箱dnwpinglun@126.com与我们联系。成为我们的观察员,就有机会做客东南会客厅,与各路高手对话,与八方网友交锋,展示您独到的见解。 《网络正能量》第一期网址:www.fjsen.com/column/znl01.htm 《网络正能量》第二期网址:www.fjsen.com/column/znl02.htm 《网络正能量》第三期网址:www.fjsen.com/column/znl03.htm |
相关阅读:
- [ 07-30]东南网事:打击网络犯罪 网安在行动
- [ 07-23]东南网事 水上救生大队:为了少损失一条生命
- [ 07-17]东南网事:烈日炎炎,环卫工人何处觅水
- [ 07-11]东南网事:平凡人托举的无私大爱
- [ 07-09]东南网事:作文高模仿度是否算抄袭
- [ 07-05]东南网事:网友热议我的老年谁埋单?
- [ 07-02]东南网事:爱在足尖上飞舞
- [ 06-27]东南网事:网友热议驾照新规 安全系数加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