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滚动网报> 时政报道 > 正文

弘扬践行福建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稿

www.fjsen.com 2012-09-17 18:1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只为稻花飘香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 谢华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今年71岁,从参加工作到现在53年,只做了一件事:让稻谷产量更高、米质更好。我最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选择水稻育种专业,与小时候的梦想有关。我生在龙岩适中镇的一个小乡村。我的童年是在挨饿中长大。我始终忘不了外婆临终前的那一幕。那天,她从昏迷中醒来,突然问:“我饿,有稀饭吗?”舅舅流泪了,家里早就没有一粒米。外婆的脸转向饭桌,死死盯着,喊了一句:“有碗稀饭吃,死也甘愿!”她走了,眼睛都没闭上。

挨饿的记忆,让我决心报考农校、服务农民,也成为我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动力。

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稻田大面积减产,饥饿重新降临祖国大地。我感到,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是多么的重要啊!尽快育出高产稻种,是攻关的首要目标。从此,我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历经近半个世纪,在水稻育种研究上有所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培育出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

福建冬天温度低,不能进行育种研究。为加快进度,必须利用海南岛四季如春的优越条件,开展南繁试验。

1972年,我第一次去海南。当时全国有上万名专家进岛南繁,条件很困难。我睡过澡堂、走廊、农资仓库,要到30里外大山上砍柴,大家轮流挑水做饭。

南繁期间,我7个春节都在崖县度过。那年,妻子怀孕临产,父母又生病,两个儿子正在出麻疹。我辗转十多天,才回到老家。刚放下行李,听到广播说寒流南下,心想,南繁基地若不采取措施,所有研究都可能付之东流。犹豫了很久,却张不开口。妻子见状,主动说:“你走吧!家里的事我扛得住。”

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生活与家庭,而是育种试验。七十年代,我国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当时,第一代杂交稻品种虽好,但不抗稻瘟病,造成大面积减产。如何突破常规,选育出更抗病的高产杂交稻品种,成为新难题。我进行了多年试验,在失败中找原因,采用地理远缘亲本杂交技术,进行多年多点的病区筛选,终于育成抗稻瘟病的“明恢63”。随后,解决了“三系”杂交稻制种花期不遇等难题,配组育成了抗病力强、产量高、米质好的“汕优63”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平均增产67公斤。

“汕优63”大面积推广,各地急需稻种。为了保证种子供应,1981年冬,我又到海南岛南繁制种。稻种收割后,四处联系车辆,押运到港口,请不到搬运工,我把一百多斤重的稻种,一袋袋搬上船,运回福建。那一天,我是一位卖力的搬运工,老码头说“这个戴眼镜的,别看人很清瘦,力气挺大。”他们哪里知道,当天晚上,我累得瘫倒在床,半夜发起高烧,住进医院。

从1986年起,“汕优63”连续16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至今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亿公斤,足够全国13亿人吃上两个月。在东南亚,“汕优63”被称为“东方神稻”。

第二个突破是培育出超级稻新品种。

随着工贸企业的兴起,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让有限土地生产出更多粮食,成为新的攻关目标。

1996年起,我们利用卫星搭载、空间诱变新技术,培育出一批超高产潜力强的新品种。1998年,与尤溪县合作,示范推广航天超级稻。由于长期在野外,吃饭不定时,我的胃病越来越重。有一天,在田间做试验,胃病又犯了,坐在田埂上,疼得天旋地转,直冒冷汗。被同事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是过渡劳累,诱发老胃病复发,出现便血,要住院治疗。想到育种正处在关键时期,我止血后就赶回田里。家人、同事都劝我不要太拼命。我也爱命,但那一刻,什么都顾不上。

这时,我已经担任省农科院院长,年龄大了,时间和精力大不如前。周一至周五我处理行政事务,周末赶到尤溪、沙县等试验基地开展研究。由于急着赶路,途中曾经发生过三次车祸,差点送了老命,但还是坚持下来。我坚信,一个人为了自身荣誉,很难有足够勇气前行;一个人为大众吃饱去拼搏,就能激起无穷的力量。

经过多年探索,在试验基地,“Ⅱ优航1号”平均亩产928公斤,“宜优673”平均亩产1005公斤。现在,我们有5个超级稻新品种,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

第三个突破是培育出再生稻新品种。

割过的稻桩还会长谷子,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称为再生稻。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减轻劳动强度,我把选育再生稻作为第三个攻关目标,成功培育出一批高产良种,研制出节本增效的种植技术。这一成果迅速推广,每亩可节本增效500元,还多次刷新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

在田间,农民习惯叫我“老谢”。每年一到再生稻生产的关键环节,我都会抽时间走上田埂,看看长势,摸摸稻谷,数数穗粒,在田间地头办培训班,与栽培专家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再生稻高产栽培核心技术,让农民尽快掌握种植要领。

科研出了成果,家里却出了问题。2008年,妻子住院做心脏手术。医生告诉我,她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我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日子。麻醉清醒后,她说:“没事,别担心”。这时,我对妻子的歉疚一下子涌上心头。结婚后,我从来没有为家事操心过。当年,我一个月40多元工资,远不够家里的开销。妻子开荒种地养鸡,到农贸市场卖钱养家。一天收几粒蛋,只留下两个,一个给我,一个做蛋汤给孩子们吃,其他都卖了。我们住的平房,屋顶破旧漏雨,常要上房修理。我长期外出,这些活都是我爱人自己去做。有一次,我刚好在家,扛着梯子就要上去,她一把拦住说:“有危险,你的命比我重要,还是我来吧。”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奋斗拼搏的不竭动力。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人的一生,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让百姓吃得上香喷喷的米饭,非常有意义。有生之年,我还要开拓新领域,研究选育耐贮藏的水稻品种,培育丰产性、抗病性、优质性、广适应性“四性”综合水平高的超级稻品种,让田间地头处处稻花飘香。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弘扬践行福建精神先进事迹座谈会侧记

弘扬践行福建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福州举行

省领导会见弘扬践行福建精神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 责任编辑:林诚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