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魂——追寻林俊德院士的足迹
www.fjsen.com 2012-09-26 08:46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
抬眼未来,创新擎起和平之盾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75岁的垂危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三天向自己的一生事业发起最后的冲锋—— 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人员讨论某重大科研任务…… 让林俊德在临终前还放心不下的,是凝聚着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最新设想的两个重大国防科研项目。 从设计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到开创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体系,直至开启诸多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的新局面,林俊德在52载科研生涯中,走的始终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整个中国的核试验工程,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集力创新、勇攀高峰之路。”基地副政委侯力军说,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武器时,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物质准备,都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相关领域的核科研人员和马兰人不畏艰难、不惧封锁,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就不会有中国核试验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奇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大当量氢弹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而美国是7年4个月,苏联是4年,法国是8年6个月。 这是中国核科研人员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对于这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林俊德说,自己只是国家核科研体系中的普通一员,不过是承担了整个创新发展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54年艰苦创新,林俊德所在的基地圆满完成了包括45次核试验在内的各项重大科研任务,以最少的试验次数、最高的成功率和最少的经费投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试验发展道路。 无法准确统计,在整个核试验过程中,马兰人突破了多少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家多少项空白,仅基地研究所一个单位,就获得了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 擎起这些成果的,是包括林俊德在内的9名院士,37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更多军队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人才及人才群体…… 理解了马兰,我们也理解了林俊德,理解了马兰之魂。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25]马兰谣——林俊德院士的妻子黄建琴如是说
- [ 09-24]赤子情——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 [ 09-24]大漠铸核盾 生命写忠诚——记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