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马兰魂——追寻林俊德院士的足迹

www.fjsen.com 2012-09-26 08:46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

抬眼未来,创新擎起和平之盾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75岁的垂危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三天向自己的一生事业发起最后的冲锋——

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人员讨论某重大科研任务……

让林俊德在临终前还放心不下的,是凝聚着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最新设想的两个重大国防科研项目。

从设计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到开创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体系,直至开启诸多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的新局面,林俊德在52载科研生涯中,走的始终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整个中国的核试验工程,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集力创新、勇攀高峰之路。”基地副政委侯力军说,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武器时,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物质准备,都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相关领域的核科研人员和马兰人不畏艰难、不惧封锁,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就不会有中国核试验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奇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大当量氢弹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而美国是7年4个月,苏联是4年,法国是8年6个月。

这是中国核科研人员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对于这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林俊德说,自己只是国家核科研体系中的普通一员,不过是承担了整个创新发展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54年艰苦创新,林俊德所在的基地圆满完成了包括45次核试验在内的各项重大科研任务,以最少的试验次数、最高的成功率和最少的经费投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试验发展道路。

无法准确统计,在整个核试验过程中,马兰人突破了多少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家多少项空白,仅基地研究所一个单位,就获得了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

擎起这些成果的,是包括林俊德在内的9名院士,37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更多军队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人才及人才群体……

理解了马兰,我们也理解了林俊德,理解了马兰之魂。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