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八闽千姿:古老“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

www.fjsen.com 2012-10-07 17:32  孙虹 陈龙山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中新社泉港10月7日电 题:古老“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

作者 孙虹 陈龙山

“你们这船多少钱,卖不卖?”7日,福建泉州泉港区举办首届峰尾文化节的最后一天,前来过节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看到做工精致的“福船”古船模,都情不自禁想占为己有。

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又称远洋木质帆船。早在宋、元时期,古城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长制造“福船”而著称于世,其中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体。

在泉港区峰尾镇,“穿越时空的造船术”古船模展馆内,“乌波五青堰”、“乌波五炮孔”、“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舰”等多种“福船”古船模,格外吸引游客的眼球。

泉港区峰尾镇是一个三面临海、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当地民众多是靠海为生,因此渔船成为居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造船技艺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坐落在峰尾镇的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就是展览馆内所展福船的“出生地”。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厂长黄唐安介绍说,据《黄氏族谱》记载,公元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元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了郑和的“下西洋之旅”,并筹划规模庞大的造船工程,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而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

走近古船模厂,只见简易搭设的厂房四周大树环绕,一旁还有部分木船残骸;临近厂房,可以听到机器轰轰的声音,门口挂着醒目招牌,屋内6人则各司其职在制造“福船”。

“6人都是家族成员,到目前已制作了近二十艘古船模。”黄氏家族船匠黄初明告诉记者,他十几岁便开始学习造船,但是现在出海大多使用铁壳船舶,木质的“福船”几乎已没有市场。

为了防止“福船”制作技艺的消失,自去年年初,黄初明决定开始制作“福船”模型。

“造一艘船,要先安放好船的龙骨,然后安放隔舱板,装好船的肋骨,进行黏合后,接下来就可以安放龙目、钉头根、数桅、张帆并上漆,这样就可完工下海航行。”黄初明介绍,制作“福船”前先根据家族流传的船谱画好图,依据传统造船工艺,将各种船型按比例缩小,船上各种器具、帆、锚等配置齐全,惟妙惟肖。

精心手工打造的“福船”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欢迎,一艘一米长的“福船”往往能够卖到上万元人民币的好价钱,更常常供不应求。

但黄唐安说,“纯手工制作一艘‘福船’船模,根据大小,需要花费一到三个月时间。”

当地政府现正积极组织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黄氏造船技艺相关历史资料和实物,同时引导黄氏造船的传人培养“接班人”,通过制造精美的古船模,加快实现产业化、品牌化。

目前,峰尾黄氏“福船”制造技艺已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这一古老造船技艺传承下去。(完)

  •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