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福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收获生态更美和农民增收双重效益

www.fjsen.com 2012-10-08 08:26  吴美章 方炜杭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如何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要保护好福建的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叮嘱,八闽干群谨记心头。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林业在构建良好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快造林绿化的同时,我省持续加快森林科学经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拓展生态环境的承载空间。

近年来,我省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动造林方式由炼山为主向不炼山为主转变(不炼山造林比重已超过80%)、造林树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林木主伐由皆伐为主向择伐为主转变,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服务五大战役、满足全省重点项目建设用林用地需求的同时,强化“三沿一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点水土流失区等重点生态区位森林的保护。目前,全省划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29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1.3%;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28家、省级森林公园128家;建立自然保护区85处,面积1248万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8%;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超过7000亿元。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通过10%面积的科学利用,换取了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长期以来的精心保护和建设,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人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如何通过绿色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实现少砍树、不砍树也致富

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改后山林已成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绿色产业,对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意义重大。

靠山吃山。过去,林业更多作为主要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产业而存在。林业转变发展方式,还要让林农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实现少砍树、不砍树也能致富。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一剂良方。

实施“千万林农增收千元工程”,各地按照“一县一品一特色”要求,勇于尝试和探索,涌现出林药、林菌、林竹、林果、林花、林苗、林蜂、林禽、林脂等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模式,以短养长、立体经营。

作为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的永安市积极开展林下套种、野化栽培金线莲,被授予“中国金线莲之乡”称号。

种植太子参是柘荣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先取得在油茶林地套种的巨大成功,去年又成功试验在生态林业观光园、稀疏生态林地里套种。该县建立500多亩红枫生态景观林,出租给参农种植太子参,产量比常规种植高15%。而在稀疏马尾松生态林下套种太子参,受马尾松根瘤菌的影响,比常规种植少施2次肥,产量却可高出近三成。

发展“森林人家”是又一生动实践。

作为我省首创的森林旅游品牌,目前全省已授牌“森林人家”357家,逐步形成了以武夷山、宁德、龙岩等为龙头的3条“森林人家”示范旅游线路。今年,“森林人家”标志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并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

目前,我省涉林人口约占农民总量的3/4。林业已成为林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十年来,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去年,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2560亿元,同比增长53%,比2002年的636亿元增长303%;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为全省农民增收贡献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增加243元,对全省农民增收贡献率约为28%。

9月2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以上,森林蓄积5.4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努力把我省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林业生态强省。

盛世兴林,山绿民更富。站上新起点,福建林业种下的是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未来。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