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十八大报告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www.fjsen.com 2012-11-27 10:00  郑又贤 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因为,我们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将遇到许多以往所没有经历的困难、考验或危险。这需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特别要有顽强的“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毅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为我们继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其一,我们要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即“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从理论上说,它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没有穷尽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还有待丰富、补充和完善,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和制度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当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都有一个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其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化探讨的因素,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与时俱进地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说,“毫不动摇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都是辩证统一的,绝不能把它们截然割裂甚至绝对对立起来。

其二,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基本内涵。实践特色主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自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示其伟大的威力和作用。理论特色旨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并已经形成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的体系,又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但要在实践中坚持,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民族特色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特殊土壤和条件。尽管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民族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民族风格、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现实力量;而且,也只有同中国的国情相符合,才能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走向光明的前途。时代特色是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与时代同进的,即是与不断变化的实践和认识同进的。胡锦涛同志说得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体现这三个“永无止境”的有机统一。

其三,我们要明确如何“不断丰富”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说,“四大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当下事实”的概括;而“不断丰富”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未来发展”的探索,是更重要的环节。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具体实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特别是要摸索成功的实践模式和基本经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一方面,要遵循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道理,寻求和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理论特色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出真知”的观点,要善于在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发展既成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并使之永远像实践一样是“常青”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以促进实践和制度创新,这是丰富理论特色的根本任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要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充分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不是狭隘的本土主义,而应该放眼世界,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吸取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不断推动实践、理论、制度等的与时俱进和创新。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方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