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面对职业乞丐,救助站很尴尬

www.fjsen.com 2013-05-29 08:32  潘园园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省民政厅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10年来,全省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32913人次,其中未成年人23970人次。目前全省救助站数量已达75个,设区市、县(市)级救助站已实现全覆盖,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部、省、市、县四级联网。但救助站在为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体带来温暖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惑和挑战。

“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职业乞丐。”省救助管理总站站长郭奇说,近年来职业乞丐日益增多,占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70%,恶意骗站、跑站、闹站现象时有发生,应对职业乞讨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和依据。

“他们很多乞讨手段日趋专业化、团体化,严重影响正常救助工作的开展。”郭奇说,还有一些职业乞丐被送到救助站后死缠烂打,强讨硬要返乡车费,不给就到处打电话投诉。为了息事宁人,救助站往往给钱了事,却助长了恶意求助行为。

救助站面临的另一尴尬是精神异常者等滞留人员。根据《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但实际运行中,往往遭遇受助人员返乡难问题。比如,一些痴呆傻等精神异常者无法提供个人信息,无法联络家人,站内滞留严重。

截至2012年底,全省滞留在救助站的人员达300多人。其中,福州救助站滞留人员就达100多人。近年来,福厦等地滞留人员不断增长,救助站不堪重负。

谈到破解救助之困,郭奇表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政策,明确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权责,加强协调配合,防止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同时,对组织、教唆、胁迫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的“丐头”、“黑帮”要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希望媒体多报道职业乞讨现象的内幕,同时提醒市民,如发现职业乞丐,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他说。

“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才是治本之道。”郭奇认为,减少流浪乞讨现象,治本之策是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他表示,今后各地救助站将对受助人员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实现自食其力。

“政府力量毕竟有限,希望更多民间力量参与救助,给流浪乞讨人员更多关爱,让他们停下流浪的脚步。”郭奇呼吁。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