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的人才之困:大学生从业意愿低 企业留人难
www.fjsen.com 2013-06-24 09:4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经济评弹 教学与实践应“零距离” 记者 潘抒捷 从供需情况看,难以满足物流业发展的是人才的数量。其实,更根本的是人才的质量。道理很简单,尽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专业化,但基层一线岗位的门槛并不高,只要高校扩大该专业的招生人数,或企业降低学历要求,甚至不要求专业对口,便可补足缺口。而企业更急需的复合型实战型人才,就须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养培训,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这缺口就不好补了。 解决人才之困,出路在教育。 根据省教育厅2011年公布的《关于加快我省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物流业人才主要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面向企业开展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二是高校专、本、硕、博多层次的专业教育。 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受限于时间与受训者本身的素质,效果有限,大部分人员只能学得物流知识的皮毛,只能胜任中层甚至基层的岗位。而当前,学历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物流强调实践性,可由于教育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原因,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的比重远大于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移而来,其知识储备不系统,再加上无实践经验,很难满足物流专业正常教学的需要,基本属于知识普及性教育,使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 教育之困,又该如何破解? 窃以为,教学与实践应“零距离”。高校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训室,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学习锻炼,或选送教师到国外院校进修,学习国外的物流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或聘请物流业的高级人才作为学生的业界指导老师,设置学界一个理论老师、业界一个实践老师的“双导师”制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尽快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及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高校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为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物流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对跳槽现象,除了提高薪酬待遇外,学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则可针对员工的情况,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认真投入工作的员工能通过努力,进入上升渠道,占据管理层那些空缺职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3]铁路货改一周初探:可门对门运输市场还需渐进培育
- [ 06-23]福州市3家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正积极推进上市进程
- [ 06-21]建宁县打造闽赣省际物流板块
- [ 06-21]南方现代物流"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项目签约
- [ 06-17]铁路货运首次实行全程“一口价”收费
- [ 06-16]铁总参与铁路物流 需防范市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