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物流行业的人才之困:大学生从业意愿低 企业留人难

www.fjsen.com 2013-06-24 09:4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经济评弹

教学与实践应“零距离”

记者 潘抒捷

从供需情况看,难以满足物流业发展的是人才的数量。其实,更根本的是人才的质量。道理很简单,尽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专业化,但基层一线岗位的门槛并不高,只要高校扩大该专业的招生人数,或企业降低学历要求,甚至不要求专业对口,便可补足缺口。而企业更急需的复合型实战型人才,就须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养培训,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这缺口就不好补了。

解决人才之困,出路在教育。

根据省教育厅2011年公布的《关于加快我省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物流业人才主要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面向企业开展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二是高校专、本、硕、博多层次的专业教育。

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受限于时间与受训者本身的素质,效果有限,大部分人员只能学得物流知识的皮毛,只能胜任中层甚至基层的岗位。而当前,学历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物流强调实践性,可由于教育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原因,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的比重远大于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移而来,其知识储备不系统,再加上无实践经验,很难满足物流专业正常教学的需要,基本属于知识普及性教育,使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

教育之困,又该如何破解?

窃以为,教学与实践应“零距离”。高校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训室,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学习锻炼,或选送教师到国外院校进修,学习国外的物流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或聘请物流业的高级人才作为学生的业界指导老师,设置学界一个理论老师、业界一个实践老师的“双导师”制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尽快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及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高校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为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物流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对跳槽现象,除了提高薪酬待遇外,学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则可针对员工的情况,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认真投入工作的员工能通过努力,进入上升渠道,占据管理层那些空缺职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