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段子”网上飞 网络时代,科普如何跑赢谎言
www.fjsen.com 2013-08-15 08:2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伪科学段子”何以热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些‘伪科学段子’之所以疯传,首先是抓住了受众的心理。”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连水兴告诉记者。 “据我观察,这些被频繁转发的信息大多是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资讯。这些都是当今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关心的话题。”曾参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研究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梅婷说。“同时,容易引发人们焦虑,甚至恐慌的话题,例如安全事故、灾难事件等,传播的速度也会非常快。”连水兴补充道。 “其实,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较低。”省科协科普部负责人武红谦说,2010年进行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省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群仅占总人口的4.4%。 连水兴认为,在新型社交媒体快节奏、浅阅读趋势的影响下,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面对那些被大量转发,尤其是被一些权威媒体转载的信息,往往无法辨别,总是不假思索地跟风进行传播。 “这些‘段子’很具煽动力。它们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1口鱿鱼相当于40口肥肉’、‘吃一包泡面需肝脏解毒32天’、‘若要人不死,肠中须无屎’等。”陈梅婷说,谎言编写者深谙网络时代的传播要诀,大量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风趣的语言,容易吸引眼球。常常打着为公众着想的旗号,加入一点似是而非的术语,让人感受不到商业气息,就更让人信服了。 “实际上,这些纯粹为制造噱头、毫无科学依据的养生段子,例如:‘吃什么形状食物补什么形状器官’、‘清宿便’、‘喝果汁和植物油能排出胆结石’、‘喝阴阳水可养生’等,不排除是某些养生机构为了商业利益在背后推波助澜。”科学松鼠会成员、松鼠会网站主编、遗传学硕士游识猷说。 “尽管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科普网站都在不遗余力地对谣言进行‘粉碎’,但速度明显跟不上谣言制作的速度。”游识猷说,“因为制作谣言不需要考证与研究就可以轻率发布。但我们要发布一条信息却需要多方寻找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持,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有时候,看到微信圈都成了伪科学的‘重灾区’,心里也很无奈。”游识猷说,问题就在于可靠的科学信源很少,传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30]中国科协多管齐下科普“中国梦”
- [ 07-25]专家:火锅“一滴香”无毒 按标准使用无害
- [ 07-08]陕西9月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 教育基地免费开放
- [ 07-08]人均科普投入居全国前列 福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亮点多
- [ 05-21]南京中山植物园“科普馆”变身酒店承办婚宴(图)
- [ 05-16]科普:糖尿病患者患癌症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