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省经贸委主任:生态友好型工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www.fjsen.com 2013-08-19 15:56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福建实践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记者: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面临挑战,您觉得,对福建这样一个沿海省份来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如何面临挑战? 周联清:我们要认清,当前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加快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福建省的工业总量不断壮大,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上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工业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加快工业发展显得紧迫。 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对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发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没有在福建省布局大型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项目,全省能耗、排放基数较小,未来可用于发展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能耗、排放指标空间不大,节能减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面向企业的应用型技术研究较为薄弱,创新成果转化率依然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度不高,短期内还难以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 四是部分重点产业链不完善制约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汽车产业缺失发动机、汽车电子等核心部件,船舶产业缺失大中型柴油发动机、船用通信导航设备等,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产品少、设计能力不足等。 记者: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福建如何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 周联清:福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围绕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在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并优化生态环境。 首先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向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古雷-南太武新区、环三都澳等区域聚集,闽江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船舶(游艇)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纺织、冶金等产业。同时,促进厦门产业整体升级,充分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向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集中发展。 其次,加快重点行业转型提升。不仅要调整优化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还要发展壮大汽车工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业、造纸工业等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壮大计算机和网络、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新型显示、数字视听等产业集群。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专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市场应用示范工程,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引领工业发展的先导产业。 培育发展环保产业,建设重点新兴环保产业基地或环保工业园区。加快环保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建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噪声与振动防治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与监控系统设备。 加快工业设计、物流、金融、科技、外包、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立石化、煤炭、钢铁、汽车、药品等现代化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支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促进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第四,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引导城区企业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改造;加强产业链梳理,推进石化、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LED、太阳能光伏、不锈钢、铜、稀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配套,集中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以集群带动、提升工业聚集发展水平。 第五,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标准对标达标,全面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家标准的采取差别电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潮汐发电等,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记者:在您看来,多年来福建省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什么样的启示作用? 周联清:工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对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相促进,始终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感到,多年来福建省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在以下方面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坚持存量改造提升与增量调整优化相结合,是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严格实行差别电价是实现节能减排、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三、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协调的政策保障; 第四、引导企业“退城入园”集中发展,实现工业用地集约化,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选择;第五、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山海产业互动发展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的重要载体。 人民网记者 钟巧花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5]论习近平湖北讲话精神: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
- [ 08-01]评论:反思“开宝马喝污水”的现代化
- [ 07-30]傅成玉:上市公司应在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带好头
- [ 07-29]绿意满城 福州倾情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 [ 07-22]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GDP竞赛正在逐步转向
- [ 07-21]食品安全专家: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符合国际标准
- [ 07-20]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 习近平致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