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人大频道> 监督纵横 > 正文

上杭人大:为打造“文化上杭”助力

www.fjsen.com 2013-11-01 16:44  陈碧英 来源:福建人大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上杭县首届东南片区老年文化艺术节在稔田镇举办,来自东南片区各乡镇的老年文艺爱好者欢聚一堂,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这是该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上杭”的一个缩影。

上杭县是著名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彰显,“党指挥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等毛泽东著名论断都在上杭萌发形成,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民主建政”的毛泽东思想发祥地。境内还有蛟洋文昌阁等革命旧址、西普陀、汀江等自然景观和李氏大宗祠、孔庙等人文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

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上杭县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上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人们对文化思想认识有误区、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矛盾等问题,调研组提出了:一要打造一个品牌,努力打造世界级“红色经典——古田文化”品牌;二要突出两个特色,即“客家文化”和“族谱文化”两个特色;三要培育三个基地,羽毛球训练比赛基地、皮划赛艇训练比赛基地和国际客属龙舟训练比赛基地;四要实施四大工程,红色经典工程、是客家经典工程、现代标志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五要采取五项措施,分类指导抓改革、做好保护抓开发、突出特色抓产业、内引外联抓项目、上下联动抓发展;六要抓好六个项目,文化娱乐项目、互联网上网服务项目、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项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项目、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

调研组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制订出台了《上杭县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先后投入30亿元用于文化项目建设。2011年以来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客家缘文化中心、投资6亿元的体育中心和投资5000万元的城区市民服务中心。此前,还筹资近10亿元先后进行了古田会议旧址群的维修保护、林丹羽毛球馆、毛泽东才溪纪念馆、客家族谱馆、才溪山庄等,同时还对全县其余30多处革命遗址进行了维修和保护,以及全县2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聘请342位村级文化协管员,拨出专款奖励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全县逾七成以上的村实施了全民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此外,2012年7月成立上杭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标志着全国首家县级红色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成立。该县通过大项目大投入支撑大文化,有力解决了文化建设硬件偏软的问题,为打造“文化上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县高度重视文化品牌建设,提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努力创建文化强县”的宏伟目标。上杭客家族谱堪称两岸交流文化精品和海西对台工作的新亮点。经过努力,该县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客家族谱馆,汇集了138个客家姓氏的2300多部谱牒,总计近20000册。编辑出版了《上杭苏区永流芳》等红色书籍20多套,创作了浓缩上杭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精华的《年年好节节高》、电视文献片《古田会议》等影视节目。此外,该县还高度重视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传承,通过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播客家祖地文化。在瓦子街改造过程中采取原地保护文物,形成了《时雨记》碑、孔庙、流芳坊、太忠庙、丘氏总祠、丁状元旧居、郭氏宗祠、中共上杭支部旧址等一体的瓦子街,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文化活动场所。至此,形成了对台交流、红色文化、客家祖地三大品牌交相辉映,形成特色鲜明的上杭文化。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上杭县既注重“阳春白雪”也关照“下里巴人”,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齐并进,百花齐放,文化建设迎来灿烂的春天。自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参与的农民达60余万人次,成为该县综合性农民文化体育盛会。2011年10月上杭设计的主题馆代表龙岩市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并荣获银奖,仅次于福州。上杭广场舞文化已深入到最偏远的山村,犹如一缕春风让文明之花绽放于杭川大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不断挖掘客家龙舟、山歌、木偶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重点保护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民间艺术。

上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市民热衷文化消费,生活和谐,精神焕发,幸福指标随着该县“文化上杭”建设的推进日益提升。

  • 责任编辑:张海燕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