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建立上百所定点康复机构 为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
2013-11-09 09: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
分享到:
|
核心提示:我国每年约有80万至120万名先天残疾儿童出生。研究发现,0-6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是这些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的黄金期。为此,我省各地建立了上百所定点康复机构,为听障、脑瘫、孤独症、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抢”回新生希望
东南网11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一次康复一分希望 退休后,翁奶奶每天带着小外孙星星到福州恒爱语言康复中心,参加训练,至今已3年多了。小星星2岁时,家人发现他语言功能退化,甚至连“上厕所”的需求都表达不出来。通过检查,医生断定星星患上孤独症。 如何让星星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恒爱语言康复中心,老师们通过音乐、游戏、感统、个训等课程,来锻炼孤独症儿童的反应、感知、协调、语言能力。“外婆,我要上厕所。”一次训练中,小星星突然冒出这句话,让翁奶奶喜极而泣。“孩子终于可以开口说话,这一点进步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翁奶奶动情地说。 无独有偶,当儿子清晰地叫出第一声“妈妈”时,陈阿姨也忍不住哭了。5年来,陈阿姨四处求医问药,还花了2万元给儿子买来助听器,但效果并不理想。“小冬属于极重度耳残,必须植入人工耳蜗,才能矫正好听力。”经过多方打听,今年3月陈阿姨带着小冬来到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了免费人工耳蜗手术及听力康复训练,仅仅几个月语言便清晰起来。 “康复不等于治愈,但多一次康复就多一分希望。”省残联康复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抢救性康复通过教育康复、医疗康复等方式,改善先天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它类似于“拔河”,将这群孩 子尽可能地“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有123所各类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有近6000名听障、脑瘫、孤独症、智力障碍儿童正在接受抢救性康复治疗。 举全社会之力救助 一个孩子的不幸,也是一个家庭的不幸。尤其对贫困家庭来说,整个康复过程漫长而昂贵。 “一套人工耳蜗需要20万元,加上手术费,我们根本负担不起。”陈阿姨说,为了给儿子治疗,她与丈夫特意从福安搬到福州,一家人月收入只有4000多元,除去基本生活开销后,所剩薪资相当微薄。 类似陈阿姨这种境况的家庭不胜枚举。然而,一旦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康复效果将大打折扣,先天缺陷有可能持续终身。 201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7周岁以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对上千名在定点机构康复的残疾儿童提供资金补助,经费从最初每人5000元/年,提升至如今每人12000元/年。同时,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还配套了本级补助资金,缓解残疾儿童家庭燃眉之急。 作为省级唯一公立康复机构,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一年只能收训300多 名残疾儿童。其他地市公办康复机构受资源、场地、资金限制,同样难以收训大量残疾儿童。 “民办康复机构是抢救性康复事业的有力补充。”省残联康复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定点民办康复机构有54家,许多爱心人士还在积极捐资筹建各类康复机构,举全社会之力救助这些残疾儿童。 据悉,目前资金补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拨付到康复机构(以公办为主),对机构内贫困残疾儿童实行免费康复;另一种是由民办康复机构发放救助卡,由家长先行支付康复训练费,年终再由各级残联统一结算。 “从人工耳蜗到植入手术,再到术后康复训练,几乎每笔费用都由政府‘埋单’,减轻了我们的负担。”陈阿姨说,随着儿子的语言能力逐渐提升,她计划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
相关阅读:
- [ 07-16]三明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救助工作日渐规范
- [ 06-06]好声音学员投身公益参演残疾儿童励志电影
- [ 05-31]陈桦看望慰问残疾儿童
- [ 02-13]石家庄残疾儿童小学至高中教育全免费
- [ 12-21]漳州拟建特殊幼儿园 全市残疾儿童教育有望满足
- [ 11-30]龙文区:14名残疾儿童获康复训练补助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