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对福建海洋经济贡献率达59%,但我省仍有许多科研成果留在了实验室里,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蓝色”科研成果亟待“走出深闺” 东南网12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11月28日,在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上,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平潭上井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石狮市海顺海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厦门洋江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涉海企业签约,将其研究出的“金牡蛎1号”与“海极鲜”两项科研成果无偿提供企业,分别进行中试生产和成品生产。 有关人士表示,这是我省海洋渔业部门首次开展业内项目对接会,也揭开了该行业致力破解科技和生产脱节现象的序幕。 从实验室到生产企业的距离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南告诉记者,“金牡蛎1号”将改变牡蛎传统养殖技术,通过生产牡蛎生食产品,亩产值可比过去增加5倍以上。 我省水产加工行业每年产生60多万吨的副产物。“海极鲜”则以此为原料研制出了一系列海鲜调味品。“这项技术不仅能为水产加工企业解决副产物处理难题,而且提高了水产品附加值。”负责研发“海极鲜”的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吴成业说。 我省拥有国家海洋三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等12家涉海科研教学机构,以及一批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培育出许多海洋科技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水产养殖、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制品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高新技术成果,科技进步对福建海洋经济贡献率已达59%。 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省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许多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十一五’以来,我省海洋渔业取得了约400项科研成果,但只有小部分实现了落地转化。”省海洋与渔业厅科技外经外事处处长吴奋武表示,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历研发、中试、产业化的过程,成果市场化所耗费的精力非常巨大,许多企业怕担风险而不愿“接盘”,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政府部门就必须适时“推一把”。 |
相关阅读:
- [ 11-14]福建海洋强省战略初现效益生态双赢格局
- [ 10-11]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成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
- [ 10-08]漳州海洋产业品牌建设成果喜人
- [ 10-07]东山一批海洋经济配套项目投产
- [ 09-14]福州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 阳光下盘活“蓝色财富”
- [ 08-14]福州琅岐岛特色海洋经济园B区防潮工程获批
- [ 07-10]漳州上半年海洋经济总产值预计实现570亿元
- [ 06-16]闽重点推进305个海洋经济项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