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建经济 > 正文

福建:“蓝色”科研成果亟待“走出深闺”

2013-12-07 08:2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科技进步对福建海洋经济贡献率达59%,但我省仍有许多科研成果留在了实验室里,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蓝色”科研成果亟待“走出深闺”

东南网12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11月28日,在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上,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平潭上井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石狮市海顺海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厦门洋江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涉海企业签约,将其研究出的“金牡蛎1号”与“海极鲜”两项科研成果无偿提供企业,分别进行中试生产和成品生产。

有关人士表示,这是我省海洋渔业部门首次开展业内项目对接会,也揭开了该行业致力破解科技和生产脱节现象的序幕。

从实验室到生产企业的距离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南告诉记者,“金牡蛎1号”将改变牡蛎传统养殖技术,通过生产牡蛎生食产品,亩产值可比过去增加5倍以上。

我省水产加工行业每年产生60多万吨的副产物。“海极鲜”则以此为原料研制出了一系列海鲜调味品。“这项技术不仅能为水产加工企业解决副产物处理难题,而且提高了水产品附加值。”负责研发“海极鲜”的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吴成业说。

我省拥有国家海洋三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等12家涉海科研教学机构,以及一批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培育出许多海洋科技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水产养殖、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制品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高新技术成果,科技进步对福建海洋经济贡献率已达59%。

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省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许多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十一五’以来,我省海洋渔业取得了约400项科研成果,但只有小部分实现了落地转化。”省海洋与渔业厅科技外经外事处处长吴奋武表示,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历研发、中试、产业化的过程,成果市场化所耗费的精力非常巨大,许多企业怕担风险而不愿“接盘”,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政府部门就必须适时“推一把”。

给“脱链环节”安上“传输带”

如何填补从实验室到生产企业的“脱链环节”?

“国家对基础科研投入较大,而后期成果转化投入相对较少,需要企业投放大量资金,才能顺利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曾志南

坦言,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科研成果要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生产车间,就要让企业看到市场前景,激发企业家积极性。

吴成业则认为,企业往往要看到成熟的科技成果才会下手,科研人员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拿出具有适用性的研究成果。

没有“红娘”,产学研“联姻”难。“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原动力。”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给“脱链环节”安上“传输带”,今年起海洋渔业部门除借助“6·18”、渔博会、海洋周等项目对接平台外,还在行业内不定期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为科研院校和企业创造更多“相亲”机会。同时,着力构建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项目成果落地投产。

在此次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上,首次设立了海洋与渔业成果贡献奖、海洋与渔业成果转化服务团队,从精神上、物质上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指导企业进行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如果以有偿转让形式交付使用,将增加企业经济负担。”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有关

负责人表示,目前两个项目都成立了科研服务队伍,协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且科研成果产生效益前,都将无偿提供技术支持。

科研人员主动对接,激发了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热情。

签约后,“金牡蛎1号”将进入中试阶段。石狮市海顺海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永盾说,合作社内10多名养殖户都期盼着“金牡蛎1号”尽快投产。

作为一家贝类加工企业,福建省丰盛食品有限公司一年可产上千吨贝类下脚料。虽然从试生产到试销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但董事长杨丰盛对投资“海极鲜”充满信心。

不过,科研成果进入厂房、走向市场,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有关人士呼吁,我省应尽快建立科研发展基金,允许科研院校、企业以贷款方式申请项目经费,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待投产收益后再逐步返还,从而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蓝色”高新成果转化落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