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福建:康复托养机构缺乏 精神障碍康复者回归社会路漫长

2013-12-11 08: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省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约44万人,因为康复机构、社区指导缺位,出了医院就只能“关”在家

精神障碍康复者回归社会路漫长

精神病康复者小杨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整天在家玩电脑游戏。

东南网12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林智岚文/图)

12月8日,星期天。杨大姐位于福州台江的一个旧小区家里来了5位客人,她们都是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这是个不幸的群体,因为长期看护患病的孩子,已经消耗了人生大部分精力,如今均已六七十岁。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病:“将来自己老去,家里患精神病的孩子谁来管?靠什么生存?”

随着身体的衰老,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康复托养机构严重缺乏

刘阿姨今年62岁,老公比她大10岁。40岁的儿子一犯病,家里就乱成一团。自儿子18岁那年患上精神障碍症,22年来,夫妇俩一直深陷痛苦当中。“我们如果出事,儿子怎么办?”

郑阿姨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儿子上初中时突发精神障碍症,和和美美的三口之家生活轨迹从此改变。郑阿姨的丈夫3年前去世后,她开始担忧儿子的未来:“如果我也不在了,儿子无人看护,只有流落街头。”

郑阿姨四处寻找社会援助,却发现福州根本没有一个精神障碍康复托养机构。“像我儿子这样的精神障碍康复者,既进不了医院,也进不了社会福利机构。”

重症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紊乱,有时不能自控。目前,我国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实行“家庭为主、政府为辅”的模式。患者往往处于“发病—住院—出院—复发—再住院”的恶性循环,许多家庭没有财力和精力负担得起对患者的长期管理,如果父母年迈或者家庭其他成员无力监管时,情况更糟糕。

“治疗精神障碍在医学上已经不是难题,关键在于治疗后社会功能的康复。康复者出院后,受歧视找不到工作,又因为找不到工作受到新的歧视,社会的压力易使病情复发。”郑阿姨说。

要么住院,要么“关”在家中,这是许多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期通常为几天或一两周,紧随其后的是3-6个月的康复训练期,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回归社会的机会。

3年来,郑阿姨她们四处奔走,呼吁效仿省外的做法建立“精神障碍托养康复所”。这样,能够提供托养服务,让家属从长期的看护中解脱出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时,给康复者提供一个没有歧视的宽松环境,而不再锁在家里,过上集体生活,甚至参加一些简单劳作,恢复自尊和自信,为重返社会做准备。

“精神障碍托养康复所”能够搭建起精神障碍康复者回归社会的桥梁。近日,郑阿姨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她重新燃起了希望。

融入社会是道难过的坎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出院实行“自愿原则”。我省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约44万人。现实情况是,医院床位、医生数量明显不足,造成住院“一床难求”。一方面经医院评估可以出院且患者自己也要求出院的,家属婉拒不愿意接纳;另一方面,急性发作患者没床位住不进去。

为什么家属不愿意康复患者出院?患者家属告诉记者,有的父母已经身故,家里的兄弟姐妹已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且没有多余的住房;

有的父母虽然健在但是年事已高,无法照顾患病的子女。不少家庭宁愿承担部分费用,也不希望患者回来打乱家人的生活。

“出院以后没地方去,只能待在家里。如果有一个康复机构接纳出院的患者,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那该多好啊!”患者家属透露心声。

目前,精神障碍康复机构、社区指导严重缺乏,患者出院后只能待在家里。他们长期不接触社会,社会功能更加衰退,加上精神压力,病情容易复发。

“让精神障碍康复者回归社会,才是治疗的最终目标。”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纪家武告诉记者,只要经过急性期治疗,并坚持服药,精神障碍康复者也可以在出院后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

据了解,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往往通过立法,支持精神障碍康复者找工作,社区和一些慈善机构会无条件地提供康复患者工作机会。但是在我国,康复者却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社会歧视,使精神障碍康复者难以迈过从医院到社会的这道坎。

32岁的小杨,从2009年拿到网管证书至今4年多,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在福州大利嘉城当

过技术员、销售员、送货员,但最终都因他是精神障碍患者而失去工作,最长的一份工只干了两个月。没有工作经验,找工作原本就不容易,而精神障碍病史的存在更加大了难度。上个月,他去残联的一个客服机构找工作,虽然有残疾证,但是企业只招收肢残、智障人士,不招收精神残疾患者。现在,他只有每天在家玩电脑游戏。

小陈自从得了精神障碍,搬了4次家。“这个病若被人知道,就抬不起头了。”他在连江开了一家摄像店,但由于长期服药的副作用,视力一直下降。“如果摄像店都开不成了,今后怎么办?”他为自己的未来担心,“郑阿姨,你说的精神障碍患者托管机构办起来了没有?以后我就去那里。”

理顺重返社会整个链条

目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费用已纳入医保报销,但家庭及个人负担仍较重。重症精神障碍病程长、多次复发,病残率高,长年累月的治疗费用大,相当一部分家庭因此经济困难。

杨大姐夫妇原先在厂里上班。2000年,夫妇双双下岗,他们摆过地摊,现在靠送牛奶为生。夫妻俩只能一人外出送牛奶,另一个在家看护患精神障碍疾病的儿子。送牛奶月收入1500元,加上儿子每月360元的低保,就是一家人的生活费。去年11月底,儿子又进了一趟医院,住了3个月,扣除报销比例,自费花了6000多元。至今家里还欠了1万多元的债务。“如果托养机构办起来,儿子有地方托管,我们夫妇就都能出去打工了。”

不久前,郑阿姨在鼓山下找了一个地方,想联合家属们自办“精神障碍托养康复所”。她算了一笔账,场地1000平方米,房租4万元;安装防盗网、床、热水器等设备要7万-8万元;要请医生1位,护士2位,保安3位,护工3位;还要引进生产简易加工品的企业,让康复者能够自食其力。

“前期至少要20万元才能办得起来。”郑阿姨说,“办起来后,每个床位政府有5000元左右的补贴,这样就可以维持场所的运作。但是大家拿不出这笔钱。”20万元,对于已经耗光家底的患者家属来说,实在是一笔大数目。

“我们只能寄希望政府牵头来办,或是有慈善机构愿意帮助。”郑阿姨颇感无奈。

康复体系的不健全,患者很难回归社会,当下急需理顺精神障碍病人预防、收治、诊疗、康复、重返社会整个链条。

采访札记>>>

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关爱

《精神卫生法》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于更加注重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被视为法治重要进步。然而,7个多月来,社会各界依然对精神病人的世界缺乏足够理解。康复病人出院后,步入社会依旧困难重重。

社会的排斥,使得精神障碍患者依旧徘徊在孤独的世界。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受到歧视和羞辱极易导致病情复发,并易发生过激行为,可能伤及他人,重新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痛苦和危害。因此,社会和家庭的环境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不管从疾病康复还是社会负担角度来看,精神病患者都需要融入社会,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在康复机构、社区指导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能把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责任,一味推到监护人身上,政府应当为患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用“未雨绸缪”式的管理替代“亡羊补牢”,建立集托养、康复、培训、工作为一体的社区康复机构及救助体系。加强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切实采取措施,给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呵护与照顾,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