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再创福建改革新优势
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福建日报社省社科联联合召开座谈会
东南网12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12日,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福建日报社、省社科联联合在榕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再创福建改革新优势”座谈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社科界专家学者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体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出席座谈会。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袁荣祥结合学习、调研、宣讲的体会作了交流发言。他希望,省直有关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和社科界充分发挥理论和政策等优势,进一步深化对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帮助干部群众提升思想认识,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要全面、系统、深入,准确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大部署和各相关领域改革的主攻方向、政策安排;研究要务实、求实、落实,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具体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总结提升各级各部门各行业深化改革的探索实践和做法经验,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宣传要讲全、讲透、讲实,既系统宣传全会精神,又科学严谨阐释每一项改革创新举措,注重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发言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总体要求
□陆开锦
学习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要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总体要求,明确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发力点,推动我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要深刻认识福建改革发展面临的“四个迫切需要”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在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面临新形势的重大论断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情实际,省委领导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福建抓住机遇、奋力赶超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转变作风、反腐倡廉的迫切需要。这“四个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省经济建设面临着“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双重任务,既要保持比全国更快一点的发展速度,又要通过做优增量来实现结构优化;社会建设面临着改善民生与强化社会治理的双重压力,既要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又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资源需求增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等。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改革仍是唯一的最好选择。
要坚决贯彻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必须”的总体要求。根据我省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省委领导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必须”的总要求,即必须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福建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这“三个必须”既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又体现福建特色;既继承我省35年改革的经验做法,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三个必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根本要求,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福建面临的最大任务。当前制约福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要求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把改革作为发挥优势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央支持福建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我省生态、台港澳侨、海洋、民营经济等诸多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同时,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还可以进一步提速。我省发展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潜力和空间很大。不进则退,进则可胜。“进”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进一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把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
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着力打造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若干区域成为全国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的目标,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敢于先行先试,不仅发达地区要先行先试,欠发达地区也要敢于先行先试。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要坚决试、坚决改,放开胆、放手做,努力把我省全面改革向纵深推进。
(作者为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叶木凯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工商登记制度是确立市场主体经营资格和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市场主体数量越多,产业结构越合理,中小微企业作用发挥越充分,市场就会越活跃,发展动力就会越强劲。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过去准入门槛高、行政干预多的登记体制,释放制度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主体投资创业门槛和成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这有利于激发投资热情,调动各方面的投资力量,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新兴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列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央有关改革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学习借鉴广东、上海等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创新和完善。改革共涉及10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试行年度报告公示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电子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包括异常名录制度)等内容,属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大改革内容,我省先行在试点区域开展;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放宽经营范围登记、延伸“直接登记制”、试行市场主体自主选用名称和推行证照合一登记制等5项改革内容,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部署推进的改革内容,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采取试点先行、“三步走”逐步推开的办法。目前,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已于12月1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启动实施。第二阶段拟于2014年第一季度在厦门、泉州以及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保税港区、台商投资区等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开放区试行。第三阶段将逐步向试点区域之外的地方推开,至2014年9月在全省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省工商系统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工商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和创新“宽进”之后的“严管”措施,不断提升工商监管服务效能,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余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促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为“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省政府的经济综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从工作职能出发,在总体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后总的思路是:进一步减少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市场调节作用。凡是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的事项,坚决取消审批;凡是社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坚决转移给社会组织;凡是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凡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解决的事项,坚决取消政府管制。要推动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限制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调整投资审批事项,规范投资审批行为,分类分期减少前置审批,转变为事中或事后监管事项,修订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备案的省级管理制度,把审批变成服务。继续全面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松绑开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健全宏观调节机制。主要是完善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机制,以全省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综合运用投资、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增强宏观调节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主要是深入实施“三规划两方案”、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规划,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推进已出台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山海协作八项措施、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抓好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若干政策的研究制定。完善发展成果考核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指标,引导各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指导推进重点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平潭、厦门、泉州等综合改革试点,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也先后批准了一些主题鲜明的单项改革试点。目前这些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将加大指导协调力度,深化先行先试改革,推动我省若干区域成为全国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同时,认真总结推广,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加快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黎昕
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昭示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观念转变。管理与治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管理一般是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单向管理,垂直管理。而治理则包括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内涵,它更加注重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管理。加快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全有序。这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根本目的。
要切实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也就是在治理主体上,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指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治理方式上,要以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在治理手段上,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在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转变,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切实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加快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根本途径。
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离,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要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要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加强对社会组织的依法监督管理,引导其依法开展活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重要基础。
要创新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要健全重大决策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这是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关键。
要健全安全体系。要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制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依法监管网络力度,确保国家和网络信息安全。这是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根本要求。
(作者为福建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
□兰思仁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是我省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现实要求。
科学规划生态保护网。一是调整优化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结合福建自然资源的保护需求来决定各类生态保护区的规模,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功能分区不科学和范围过大的保护区,科学确定边界和面积,提高保护效率;对相对集中分布却又无法合并的保护区通过建立生态廊道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保护链条。二是规划建设新的保护区或加强保护力度。
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制度是一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双赢的先进管理模式,是让生态环境与旅游消费达到共存的国际惯例和普遍适用的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省应先行先试,进行探索。一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团队。在全国率先试点成立福建省国家公园办公室,统一主持国家公园体系的筹建和后续管理,负责制定明确的管理方针,包括有关国家公园体系的立法和行政规定。省内各国家公园统一设立高效率的拥有排他性管理权的管理处。二是加快制订国家公园规章制度。三是实行分区管控。根据资源特征,将国家公园的地域划分为特别保护区、特别景观区、户外游憩区和一般管制区,实行核心功能、过渡功能及服务功能的分区控制管理。四是坚持非营利的本质特性。按照“国家所有、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社会参与”原则,管理处是政府的非营利机构,专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福建省生态环境补偿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分类制定《福建省生态环境补偿办法》,从相关行业的实际出发,分别制定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流域生态环境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等补偿办法。分类制订完善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就各类生态补偿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分层次落实责任。实行统一领导。三是推动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完善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准入、准出制度。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逐步建立生态环保产品的交易市场。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作为生态补偿的重要补充。规范生态环境补偿的市场交易模式。四是科学测定生态补偿标准。适度提高生态公益林、江河流域、饮用水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补偿标准。完善其他类型补偿体系。坚持环境治理海陆统筹,在围填海、跨海桥梁、航道、海底排污管道等工程建设中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逐步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五是形成推进生态补偿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生态补偿意识的宣传,使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意识深入人心。强化科技对生态补偿工作的支撑。加强生态补偿工作的监督检查。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
从改革创新的高度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石建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不断加深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确保文化强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构建对接有效、项目带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机制,在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上寻求突破。要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实现到2016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的目标,必须加大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积极探索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政策、机制和项目,深入实施“310行动计划”,精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精心策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独特魅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构建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在增强推进文化建设的改革动力上寻求突破。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机制,在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上寻求突破。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落实我省出台的培育文化市场中介措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出台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领域的办法,健全金融创新支持文化创新的机制。
构建共建共享、建管用有机结合的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在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体系上寻求突破。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询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根据分类指导、逐步整合、提升服务、完善机制的原则,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公共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构建品牌凸显、活力迸发的文化创作生产经营机制,在培育和推出更多福建文化精品上寻求突破。更加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建立文化精品的研发、创意、生产经营以及公开征集机制,制定完善科学的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
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在提升文化开放能力和水平上寻求突破。加强对台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培育一批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组织文化产业项目“三维”对接,落实闽港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出台实施海关支持文化“走出去”的便利通关政策,发挥闽籍华人华侨、社团商会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再创福建文化外向发展新优势。
(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文明办主任)
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饶新冬
学习好、贯彻好、宣传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好新闻宣传。我们要按照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的部署和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将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宣传我省各地各部门贯彻全会精神的举措进展和积极成效,宣传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宣传我省各地各部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宣传基层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奋发有为投身改革的精神风貌,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认真做好省委全会精神的各项宣传报道。突出报道省委、省委宣传部学习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各项部署和要求,报道好我省各级各地各部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情况,反映我省干部群众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热烈反响。报道好省委全会和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反映我省在学习贯彻中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
组织理论评论报道。转载好人民日报系列评论等中央主要媒体重要文章,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决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决策部署,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省委全会后认真组织本报系列评论员文章,引导干部群众加深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认识。组织学习三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的座谈会和一批重点理论文章。
开辟宣传专栏,组织典型报道。首先,开辟《改革进行时》专栏。组织省委机关报各部门和报业集团各子媒的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展示干部群众奋发有为投身改革的精神风貌。其次,开辟《改革,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专栏。从三中全会《决定》中选取与百姓和基层关系密切的改革亮点,以组合报道形式,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反映基层实践与实际,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对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的期盼和心愿。第三,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访谈录》的解读报道。同时,分别报道省直部门、设区市干部群众对省委决定的高度评价和学习落实行动。第四,继续推出《改革发展新气象》栏目,报道我省近年来在深化改革方面涌现出来的典型。
做好专题报道、联动互动报道。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成效。结合头十个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选择十八大以来我省最具特色、最具影响的改革创新举措和成效,反映一年来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成效;选择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自十八大以来最具特色和影响的改革创新举措和成效,报道我省一年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新实绩。以个人亲身经历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群众对十八大召开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积极评价和切身体会。我们还要认真转发中央媒体的各项重要报道,做好中央宣讲团来闽、我省宣讲团到各地宣讲的宣传报道。
(作者为福建日报副总编辑)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理论正能量
□冯潮华
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动员组织全省社科界力量,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社科联这一学术性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理论正能量,为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认真学习宣传。社科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具有双重的职责和任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宣传普及的重任。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普及平台载体的资源优势,组织社科界专家学者学习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是精心组织好福建省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二是动员组织全省各级社科类学术社团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三是利用社科联各种宣传平台载体,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东南周末讲坛、网络平台等各种形式,深入宣传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回应民生关切,引导社会热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深入研究阐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社科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力量加大研究力度,准确阐释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努力推出有思想内容、有理论高度、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理论工作释疑解惑、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咨询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我省的社会科学季谈会已成为省委省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制度和渠道。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精心做好社科季谈会的选题策划,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服务。精心编发《社科研究规划成果要报》,推动社科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实施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一批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应用对策研究基地。切实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深化科研评价综合改革,把解决党和政府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重要标准,将咨询报告、专家建议、普及读物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完善理论联系实际机制。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推进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在社科界的弘扬和发展。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进改革事业的新发展。
(作者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