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滚动网报> 产经财经> 正文
分享到:

闽清:千年粉干工艺造就千年品牌(组图)

2014-01-09 08: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工人正在将粉压制成等大小的圆柱形面团

东南网1月9日讯(本网记者 颜财斌)800年历史的工艺传承,13道加工程序的精心制作……日前,东南网记者跟随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网络媒体县区行”采访组来到闽清茶口,探寻素有“闽清三宝”美誉,却又久藏深闺人未识的“茶口粉干”。

800年的历史 制作程序不断改进

茶口为梅溪源头的一个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像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根据史料记载,茶口村生产粉干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水质好、做工细、选料精良,采用自然风干等办法,所产粉干洁白匀长、细润柔韧,且久煮不烂、翻炒不粘不碎,日久天长而闻名遐迩,被列入《中国食品大全》。

采访团一行走进闽清县塔庄镇茶口村的一家手工粉干加工专业户,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室内大厅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竹架,上面放着一叠叠的粉干,而与其相对的是五六台大型的吹风机,它们正在将粉干上的水分吹干。而在大厅的另一边,几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收拾已经晾干的粉干,并从中挑选出一些还夹杂水分的粉干片继续晾干,避免与干燥粉干混装后全部受潮变质。在大厅底部,则架设了几台机器,一旁的灶台上还在烧着一大锅的开水。

“茶口粉干选料严格,一般选用早稻型稻种晚稻优质大米,用当地优质的泉水,历经洗米、淘米、磨浆等十三道祖传加工工艺,加工出的粉干色泽洁白,口感润滑清香。”据磨面的工作人员介绍,优质泉水和大米是制作粉干的两项重要因素,这里的生态环境长期保持良好,后面的一篇山林几百年来无人砍伐破坏,因此为大米的生长和泉水的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制作粉干还需要祖传的加工工艺才能使成色和口感更加优质,而每一户的工艺秘方又有所不同,所以口味也有差别,一般学徒如果不认真学习个几年,很难掌握这些关键要素,“在古代这种技术就算子女要学也不是随便传授的”。

记者在灶台上看到,经过多道工序后,面团被压成细条直接进入沸腾的锅中,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滚煮,粉丝被捞起来过水后,才放到竹排上面晾干。据闽清县茶口粉干协会会长林家定介绍,几百年来粉干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茶口粉干的品质、口感日益提升。特别是闽清茶口粉干厂大胆推进制作工艺和制作规程创新,使茶口粉干的生产突破依靠自然风干的这道工序约束,改为机械烘干后,产量成倍增长。

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经营

“塔庄镇现有‘福州市茶口粉干有限公司’、‘福州市绿嘉食品有限公司’和‘闽清茶粉粉干有限公司’3家机械化粉干生产企业,250多家粉干加工专业户,粉干年产量达2万吨,创产值近2.4亿元。”林家定介绍,茶口村共有710户人家,平均每户约有2至3人在制作粉干,现在约有一千多人从事手工粉干加工工作。目前,茶口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一年纯利润达16万元,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现拥有“茶口”、“石羊公”、“茶峰”、“茶正”、“梅溪”五个粉干注册商标。

据了解,2005年6月,茶口村党总支试行“支部+协会”工作模式,成立了“茶口粉干协会”。协会成立后,就把当时村里的150多个专业户全部吸收为会员,统一工艺,提升质量,打响品牌,合力闯市场。在协会的积极帮扶和引导下,村里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等产供销模式,保持闽清县最大的粉干生产基地的地位。2010年全镇粉干专用粮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双季),年产粮2000多吨,保证了粉干加工的原料供应。

此外,粉干生产企业和协会还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通过生产方式转型,不仅壮大了“茶口粉干”生产规模,还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到2011年当地有茶口粉干厂和绿嘉食品有限公司2家机械化粉干生产企业,250多个粉干加工专业户。2010年,全村粉干生产量达1.5万多吨,创产值达1.3亿元,拥有“茶口”、“石羊公”、“茶峰”3个粉干注册商标。到2011年,茶口粉干已成功建立福州、南平、三明、厦门、美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销售网点。

“红火的生意也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冒名‘茶口粉干’商品,影响了‘茶口粉干’的名誉。为保护闽清县粉干加工传统产品的地域特色,2008年9月,闽清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授权塔庄镇政府牵头组织申请注册“闽清粉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现已获得“闽清粉干”的地标申请注册。”林家定表示,近几年,粉干生产专业户们也联合起来,相继注册成立了闽清新农粉干专业合作社、老林粉干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社,实行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收益。目前,茶口粉干年产能力达3000吨,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闽清县著名特产之一。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