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福建党员干部驻村接力:从扶贫帮困到助力发展

2014-04-10 09:3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分享到:

编者按:要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焦点在农村。我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为在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好干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有益启示。驻村第一书记是所在村的第一责任人,驻点村发展好坏,与他们有直接责任。他们的职责,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还要建设基层村民组织,培养村里新的带头人,增强村民凝聚力。

驻村接力:从扶贫帮困到助力发展

东南网4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姚瑾)

当前,我省第四批省派干部即将分赴全省各地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扶贫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干部驻村还能为农村百姓带去什么?同过去相比,干部驻村工作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撒胡椒面选点有的放矢

从2004年开始,我省各级已有1.4万名党员干部分三批先后到全省9155个建制村任职。“最初干部驻村首先考虑解决的是偏远贫困村的基础民生问题。”采访中,省委创新办处长、福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跃东表示,到第二批和第三批,省级重点村选点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考虑帮扶重点村要在当地起到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希望通过帮扶一个村带动一大片地方,使干部驻村点成为一个示范点或建设基地,或周边农村的区域发展中心。

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党委书记张治强,是第二批省派宁德市驻村干部领队。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他带领由省直各单位派出的49位党员干部,在宁德的50个僻静村庄任职。

“驻村点的贫困状况出乎我们意料。”张治强说,驻村一个月后,驻村干部们聚在一起交流时都感慨:村民少,交通状况差,村道大多是烂泥路,公共场所设施破败,没有办公场所,也谈不上学校、卫生所等。有驻村干部甚至说:“没有公厕,到哪位村民家上厕所,成了每天要面对的尴尬事”。

驻村扶贫让一些穷乡僻壤告别了“五通”设施落后面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可喜变化,我省基本上消除了绝对贫困村、特别贫困村。

如果说,第一批驻村选点以扶贫为主,从单点突破像撒胡椒面,后来的驻村选址可以说更为有的放矢。选点着力帮扶人口较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建制村,建制村户籍人口在1000人以上,常住人口在500人左右,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包括城镇化规划保留的符合条件的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保护、历史价值的建制村,以及有造福工程、灾后重建等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村。资金投向效果、人口和产业集聚培育、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这些因素被列入后续驻村帮扶选点考虑之中,驻村选点对村庄人口、产业发展也有一定量化指标要求。

下派干部驻村不只是为了扶贫

下派党员干部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究竟要抓哪些工作?

黄跃东介绍说,在已经完成的三轮干部驻村工作中,根据各地方农村发展情况不同,每一轮的工作重心有所不同,各有侧重。

最早一批驻点村基础建设薄弱,经济落后,解决民生基础问题和村民的基本生活温饱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省里关注的“扶贫人口”,基本都处于分散状态。这些“扶贫人口”可依照专项配套政策实施扶助,通过低保政策、造福工程等去解决。“如今提到‘驻村’,不只与‘扶贫’画等号。”黄跃东指出,现在驻村帮扶内涵远超于此,更多着眼于带动整个村的力量,解决共性问题,并激发其内在发展活力。

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陈亚明,曾是第二批省派三明市驻村干部领队,随后还在第三批省派泉州市驻村干部中担任了一年领队。“驻村帮扶不仅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还要帮助他们打好致富的基础。”他表示,在解决“通水通电通路”的基础上,第二批驻村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村财收入为目标的帮扶项目落实”为重点,因地制宜、谋求发展,朝向更有利于整村产业发展的帮扶方向努力,还有些资金则投向建设农家书屋、卫生所、体育设施,改善村居环境,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等,在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比重有了明显增加。

“变化不光体现在一些看得见的设施上。”黄跃东说,比如教育培训、村史编撰、民居保护等文化精神层面的投入,也有所加强。在第三批驻点村中,有的已经通过建网站,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发展平台;有的从保护自然资源、挖掘自身历史底蕴入手,拓宽发展空间,建设省级生态村、文化村,营造旅游休闲基地。

黄跃东指出,新一轮下派干部在进行驻村规划时,不能只将眼光单纯放在发展经济方面,在帮扶内容上要更加注重“软硬兼施”,高度重视“综

合提升”。比如,继续改善农村软环境条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建立村庄内部事务协调机制、设立村民服务中心,加强信息化、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等等。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重点应加大投向农村发展软实力的力度。这方面不能单单通过经济效益来衡量,从长远来看,还要关注其社会效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乡互动。

下派一个人打开一扇窗

“干部驻村机制能受到当地百姓欢迎,关键在于推动了中央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张治强认为,下派干部真正发挥了“政策直通车”的作用。

他告诉记者,惠农政策有时很难落实到村一级,一些基层村干部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管理能力或当地宗亲利益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具体政策推行不力甚至执行走样。下派干部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政策,起到连接上下的桥梁作用,将政策落实到位。

在黄跃东看来,分散在全省各个驻点村的党员干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为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互动、城市与农村的联动“打开一扇窗”。

不少选派挂钩单位把驻点村作为本部门工作的延伸,作为服务基层的窗口,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帮助驻点村发展。省、市、县(区)也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支持驻点村建设,并由此牵动了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挂钩选派的帮扶资金注入重点村。据统计,每个下派干部驻村三年,可带动包括省财政支持的四五十万元启动经费在内的发展资金投入,平均每个村可达500万元左右。

“有的单位虽一人下派,但整个单位与驻点村建立‘党建联创’,打通城乡党建工作互联互通渠道,加强对接帮扶力度。”黄跃东说,“更多的机关干部由此对农村实际情况增进了了解。在制定农村政策、安排对农项目时,多了理性,少了盲目性。”

每一轮干部下派驻村毕竟只有三年。驻点村都面临着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是立足于农村长期发展的‘造血’。”在张治强看来,驻村三年引入项目和资金,对村庄发展而言就像是短期“输血”,肯定会有促进和带动作用。但这个作用能否见长效,关键还要培养其“造血”功能。

对此,陈亚明也深有体会,“驻村第一书记到村里,不仅要帮村里发展经济,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培育村庄发展软实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影响村两委,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近年来,各级驻点村建章立制,通过推动党建“三级联创”、实施“168”党建工作机制、推广“223”村干部任期考评模式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配齐配强村级“两委”班子,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