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妈妈”、94岁的黄淑贞给社区少先队员讲故事。
东南网4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文/图)
核心提示:“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是道德讲堂的主要形式。一年来,在莆田市委文明办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不断掀起开办道德讲堂的热潮,至今共开办了2000多场次,受众超过10万人次。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爱心涌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正能量正在莆田全城传递!
4月1日下午,莆田市政府会议室座无虚席,由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委文明办联合主办的第十期道德讲堂总堂在这里举行。
本期讲堂的主题是爱岗敬业。看短片、讲事迹、谈感想、作点评、送赠言,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台下的观众随着主持人的“点睛”,时而沉思,时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感动中得到感悟:只要付出,总有收获;身边榜样的事迹,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是道德讲堂的主要形式。”莆田市委文明办主任陈惠黔介绍说,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既让道德讲堂成为传播道德文明的载体,也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据了解,去年初以来,莆田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掀起开办道德讲堂的热潮,至今共开办了2000多场次,受众超过10万人次。去年6月,为了更好地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工作,莆田市还创建了道德讲堂总堂,由市委文明办牵头,选取道德讲堂开展较好的单位承办总堂,每月一期,为全市道德讲堂建设作出示范。
莆田市工商局举办道德讲堂,现场座无虚席。
身边人讲身边事——
平凡之中见真情
挖掘身边助人为乐、敬老孝亲、爱岗敬业、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好人好事,让身边人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是莆田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的一大亮点。
曾德梅的爱心助学、陈赛男的志愿服务、黄淑贞的老有所为、蔡爱霞的爱岗敬业……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不断地被搬上道德讲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催人奋进的灯塔。
“今年84岁的曾德梅自1990年退休24年来,足迹踏遍仙游县18个乡镇、300多个村庄、200多所学校,行程近10万公里,先后募集助学款2444万元,帮助11139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去年11月,由莆田市委办主办的以“助人为乐”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总堂上,“爱心老人”曾德梅再次登上讲堂。
曾德梅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与家庭的希望!找到贫困生没人资助,我心里就焦急,饭吃不好,觉也睡不安;贫困生有人资助了,我心情一愉快,觉得病也好了。我要在有生之年尽我所能,让更多的贫困孩子念上书,一直干到脚不能走、手不能动、眼看不见为止。”
这是“爱心老人”的肺腑之言。在曾德梅的感召下,仙游县成千上万的人加入扶贫助学行列。仙游县还成立了助学活动联合会,建立贫困学生资料库,使助学活动从群众的自发行为,发展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常态化助学活动。
“今天,我站在道德讲堂上,但是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普通、很平凡。我所做过的事既不惊天动地,也没一鸣惊人。我有自己的工作,工作挺忙碌的;我有自己的家庭,女儿还不到2周岁;我有自己的朋友,他们高兴难过时都会和我一起分享……我没有一整天都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拯救他人,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尽量在别人求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已。这些事情或许给某些人带来帮助,但是也给我自己带来了帮助。”这是陈赛男真实的内心表白。
80后的陈赛男是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的一名高级教师。从2005年至今,她和她的朋友们借助网络的力量,创建了“飞得更高”QQ群,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开展志愿服务,为盲校学生、福利院儿童等困难群体送去温暖。
陈赛男以她质朴的语言和真诚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尊敬。一年来,她的志愿服务系列小故事在近百个道德讲堂上播讲,人们百听不厌。
在2月24日莆田市老年大学举办的道德讲堂上,黄淑贞老人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故事,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94岁高龄的黄淑贞,22年来连续在社区义务举办夏(冬)令营42期,逾1.6万人次听过她的课;2002年她被评为“福建母亲”;90岁寿庆时她把自己全年退休金2.32万元全部捐给社区关工委;她总结的“六大员”、“手拉手”、“组织服务队”、“建立社区少先队”等经验在全省、莆田市推广……如今,黄淑贞的儿子黄景国夫妇已从老人手中接过“关心下一代”接力棒。
平凡的岗位,也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绩,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标杆。仙游德安医院院长蔡爱霞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长年守护精神病患者,除了爱心,更需要勇气。20年的坚守与付出,这位不同寻常的白衣天使,用奉献浇灌希望,用爱心召唤迷失的心灵,用爱为5000多个混沌世界里的人引航——她也因此获得“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等荣誉称号。
“学习蔡爱霞,就是要在从警的岗位上坚守为民服务的理念,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在危难之际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在公安系统举办的道德讲堂上,蔡爱霞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大家。
公民道德小戏下乡巡演。
身边事教身边人——
感召心灵争行善
做点好事难不难?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事还没有做好,哪有时间、哪有钱去理别人的事?等我以后有钱有时间了再做好事。其实,自己的事,是永远做不完的。”坚持志愿服务的陈赛男的体会是,“做志愿者不难,就是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从身边的小善事做起,‘日行一善’温暖别人,快乐自己。”
“日行一善,其实谁都可以做到。”在莆田市涵江区国税局举办的道德讲堂上,已加入志愿服务的青年干部黄晶说,“我们的一次举手之劳,能给别人带去很大的方便。落实到本职工作上,一个微笑、一次亲切的问候、为一个从远处赶来办税的纳税人多留几分钟,都能给纳税人带去温暖。”
与黄晶一样,在聆听陈赛男志愿服务的事迹后,许多干部在钦佩之余也加入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据介绍,截至今年3月,全市有近100个单位邀请陈赛男上道德讲堂宣讲,听众达到上万人次;在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她所在的“飞得更高爱心协会”在干部职工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协会由最初的30人迅速壮大到800多人,会员纷纷参与捐款、捐物等各类爱心行动,捐款额由过去一年一两万元,增至一年逾18万元。
听了“爱心老人”曾德梅的宣讲,许多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深受感动,从中央到地方10多家新闻媒体的26名记者,共结对资助了28名特困生。一些年轻人还义务帮助曾老建立仙游爱心网站,设立助学账户,吸引网民加入助学行列。如今,无私助学的真实故事在互联网上不断演绎着,汇聚成蔚为壮观的爱心群体,铸就了“曾德梅爱心助学”品牌。
向身边人学习,及时行善见行动。莆田市公安系统将道德讲堂与日常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民警深入街道、村(居)开展“每周行一善”活动;在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期间,组织民警带上慰问品,到辖区贫困户、孤寡老人、老游击队员、困难儿童家中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活动。
“道德讲堂既是道德文明传播的载体,也成了广大干部职工展现自我的平台。”陈惠黔介绍说,各部门各单位在创建道德讲堂的过程中,不但邀请外单位的先进人物“进来讲”,还挖掘本单位的干部“自己讲”,敬业、孝亲、助人、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放下癌症晚期即将离世的母亲而前往福州捐献骨髓的支部书记许元财、服务工商个体户的老段长吴剑飞、莆田带电作业第一人吴建仁……
据了解,为了营造“学好人、当好人”的社会氛围,莆田当地新闻媒体从去年5月起,同步开辟“身边好人”宣传专栏,每周一期,介绍一位身边好人的事迹,至今共有四五十个“好人好事”在媒体上亮相。
易于参与 乐于接受
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道德讲堂在莆田大受欢迎,除了领导重视和主办单位的精心组织外,有几条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是形式创新,易于群众共同参与。
按照道德讲堂的流程规定,每场讲堂必须完成“自我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向‘德’字鞠躬”“做善事”等8个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层单位普遍认为,这样的程序过于复杂,且有些环节如“自我反省”“向‘德’字鞠躬”等难以切合当地生活习俗。
对此,莆田市委文明办调研后对道德讲堂的形式进行创新,并确定了“五个一”标准流程:即“看一部短片、讲一个事迹、谈一段感想、作一番点评、送一句赠言”。
“这‘五个一’流程,实际上突出了讲堂的两个重点环节,即‘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莆田市委文明办主任陈惠黔说,把较多的时间让给“谈感想”和“作点评”环节,为的是让更多干部群众参与进来。
文明单位必须每月开办一场道德讲堂。然而,单位有大有小,大单位有场所容纳不下的难处,小单位则有人少难办事的忧虑。
如何整合资源、让讲堂持续开办下去?莆田的做法是:横向联合,纵向深入。
横向联合,即由部门或系统按口(比如建设口、文教口)来开办,几个单位联合开展,每个月由口内的一个单位主办一场,内部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促进讲堂不断优化升级;纵向深入,即由行业内的下属单位轮流承办的方式举办全系统的讲堂,如工商、公安、税务等,每月由各县区分局轮流举办,通过视频同步收看,全系统人员同步参与。
其二是贴近生活,干部群众乐于接受。
“身边人讲身边事”是每期道德讲堂的重头戏。
身边人讲身边事,讲的不是大道理,讲的是个人的切身体会;身边事,不是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发生在大家的生活、工作中,可信可学,容易引起共鸣。
比如,爱心助学的曾德梅、志愿服务的陈赛男、老有所为的黄淑贞、爱岗敬业的蔡爱霞等都是莆田当地知名的道德标杆,自然成为各个讲堂“请进来”的故事主角。而发生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好人好事,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并陆续走进本部门本单位的讲堂。比如,在莆田市公安系统举办的系列道德讲堂上,勇斗歹徒的林海波、见义勇为的协警、爱民典型黄继雄等人的事迹,相继被各个分局搬上讲堂。由于是同事、战友,所讲的故事又都是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更能引起共鸣,更能激发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