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
毛主席题写的报头
从建瓯东岳庙起步,穿越隆隆的炮声,65年前的今天,《福建日报》开启了光辉历程的序幕。从此,《福建日报》一纸飘香,与党和国家同沐风雨,与八闽人民共担命运。
65年来,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职责,始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们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与福建的发展进步同频共振,忠实记录福建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热情讴歌八闽儿女改天换地的宏伟实践,架设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65年来,我们创新创造,在福建新闻界树立起一道道标杆。既诞生了《不许诬告》《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等全国好新闻优秀作品,又谱写了《请给我们“松绑”》《大海作证》等推动改革开放且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宏大篇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闻宣传和报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数十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集团的宣传报道100多次受到中宣部的表扬。
65年来,我们奋力作为,有力应对市场化和网络化两大挑战。《福建日报》从对开四版、单一母报,繁衍嬗变为拥有12报12刊、多网多终端,期发报刊超过220万份、年营收近20亿元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福建日报》实现在京发行;海峡媒体峰会开创了两岸传媒交流新模式;9681 1 1市民服务中心跨界探索传媒与服务的融合业态;《大象》创刊快速跃居全省首份百万大刊。
65年,筚路蓝缕,党报事业星火燎原;65年,春华秋实,党报精神薪火相传。站在又一个时间节点上,福建日报整装再出发!
毛主席题写报头
创刊初期本报部分采编人员
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发起并主办的海峡媒体峰会
福建日报是解放后福建省唯一获毛主席亲笔题名的单位。
上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陆续为几家报纸题写报头,福建日报编委会也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打了报告,请中央办公厅转请毛主席为《福建日报》题写报头。后来,中办复信说,毛主席这段工作比较忙,腾不出手来题写报头。但大家仍满怀期待经常谈论此事。
1964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季德吉、翟象乾、李瑞兴等同志在时事部编辑室上夜班时,又议论用什么办法能请到毛主席题写报头,有的同志说用群众的名义也许是个好办法。之后,李瑞兴写了一封信,署名“福建日报李瑞兴等数十人”,于10月8日寄给毛主席。毛主席12月1日前后写好了 《福建日报》 报头。
毛主席的题字气势磅礴,大概是挥笔之间,将“福”字中“田”的一角写到纸外去了。编委会再三商量并请示省委书记叶飞,要办公厅打电话给在北京的省委领导林一心同志想办法转告毛主席。林一心回电话说,最快的办法是报社直接写信给担任中央机要局局长的福建人李质中,连同毛主席的那张字,交毛主席重写。很快,毛主席又重写了三个“福”字,并自己圈定了一个。
收到毛主席的题字,每个报社职工都被巨大的幸福所包围,这成为铭刻在所有报人心中最自豪的一段记忆。
省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毛主席为《福建日报》题写报头的重要意义,研究进一步加强报纸工作,并决定于1965年元旦启用毛主席题写的《福建日报》报头。
在炮火中诞生
创刊初期,本报校对组在紧张工作。
本报编辑在研讨版面业务。
1949年5月23日,毛主席、中央军委电示第三野战军迅速准备提早入闽。党中央还决定了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张鼎丞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
张鼎丞请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同迅速调配福建日报社领导班子。华东局选调杨西光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日报社长,何若人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同时抽调老解放区南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作为骨干,并从上海南下服务团中挑选来自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圣约翰大学等院校学生近40人组成南下福建的新闻队伍。队伍编为华东支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陈大队(省委宣传部长陈辛仁为大队长)新闻中队,南下途中,在浙江省一个名叫新塘边的山村,福建日报社第一个党支部建立。
新闻中队分成两个梯队,一部分留驻新塘边,一部分挺进福建,7月28日进驻建瓯县东岳庙。8月17日福州解放,驻扎在新塘边的第二梯队奉命日夜兼程赶到建瓯,会师后,于22日深夜进驻福州城。23日,奉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之命,在地下党同志和工人护厂委员会的帮助下,接管国民党《中央日报》,并以坐落在东街38号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社为福建日报社社址;25日,第一张对开4版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与读者见面。1万份的创刊号由4个工人轮番摇2台平板印刷机,一次印一面,直到25日晚上才印完。
创刊号社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奋斗》,由省委宣传部长陈辛仁在南下途中执笔起草、经省委讨论,最后由张鼎丞定稿。
创新无止境
创刊初期,本报只有2台手摇平板印刷机,每小时只能印单面八九百张。
本报去年引进每小时可印15万对开张的德国罗兰高速印刷机。
福建日报的血液里始终奔腾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基因,不少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口号最先在《福建日报》叫响。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出55位厂长经理发出的“松绑放权”呼吁信,并且进行了长达2年时间的追踪。“松绑放权”报道震动全国上下,打响了中国国企改革的第一炮。呼吁信发表不久,省政府连续出台9个下放权力的政策性文件。同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1979年,仙游农民李金耀率家人承包了1200亩荒山,成为“全国林业第一包”。《福建日报》大力报道这一首破传统体制藩篱的创举,并对林权改革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持续关注,最终推进全省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党报新闻改革,《福建日报》大刀阔斧。会议新闻、短消息、短社论,许多作品至今成为范例。而被称为“福建新闻改革奠基人”的,正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项南为《福建日报》撰写的社论、评论达25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鲜活,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他亲自撰写的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全文连标点共163字,被称为新闻史上最短的社论,获得全国好新闻特等奖。
对台是福建的最大优势,生态是福建最靓的名片。进入新世纪,福建日报以“天下看海西”的磅礴气势,诠释海西理念,展示海西作为,助推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阶段,短短3年间,中央先后出台“三规划两方案”和支持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日报主动响应时代期盼,大力宣传闽台合作先行先试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生动实践,在当代新闻史上不断续写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特刊:聆听心声 昂首前行
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特刊:薪火相传 共筑梦想
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特刊:拥抱全媒体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