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宅 陈骏涛 “闽人善论”的文化因子 “都是舒婷惹的祸”,会上有人在提起“朦胧诗”时开了这个玩笑,到场的舒婷也说自己是“来受教育”的。圈内有种说法,“闽派批评”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谢冕、孙绍振等闽籍文论家挺身为遭到当头棒喝的“朦胧诗”辩护,给当代文学史留下辉煌一页。 1980年5月,谢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劝告那些“看不懂”的反对者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这篇文章连同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成为当年“朦胧诗”论争中三篇最重要的理论文献,日后被概括为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崛起”。“闽派批评”三居其二,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何谓“闽派批评”? 福建老作家许怀中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省际概念,闽籍评论家的文艺观也各有差异,但开放性是一致的。“闽派批评”只要坚持文化创新的理念,以开放的眼光来推动创作,就能在研究领域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赛马场、咖啡厅、西餐馆……在会上,谢冕教授用诗化的语言忆起儿时的福州南台岛,其所受到域外另一种或多种文明的广泛熏陶,“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同样深刻影响了我们并成为我们内心积淀的一部分”。当然,“更深刻的影响来自于我们的前辈”,在他看来,历史上福建人的“下南洋”犹如北方人的“走西口”“闯关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包容、开放、不排斥新物的文化心态。 林则徐、林纾、严复、陈季同、林语堂……谢冕教授历数先贤的大名,神往于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开放的心态”。他的这番即兴发言,和平日写文章一样极富感染力,难怪当代一位学者会说:王国维曾将世界划分为“可信”之世界与“可爱”之世界,提出两者是人生的二律背反,而谢冕先生为文与为人“皆能化解‘可信’与‘可爱’的矛盾”。 作为“闽派批评”的一位“中坚代”人物,曾在国内文论界开启后现代思潮的“理论先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也认为,“追新求异,不惧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都是“闽派批评”的文化性格,这种“能理解对方,不束缚对方”的内在气质,往往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
相关阅读:
- [ 08-19]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 08-14]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高峰论坛举行
- [ 08-05]闽侯一家三口接连遭遇病魔 父女相继患癌母亲突发心脏病
- [ 05-18]全国文学博物馆珍品亮相长乐 市民可亲睹名家手稿
- [ 05-18]福州举行高校原创文学朗诵大赛 20名选手成功晋级
- [ 05-15]毕业季大学生DIY创意明信片 中专生拍“舌尖上的省工校”
- [ 05-08]全国文学博物馆联袂办展 18日亮相长乐
- [ 04-25]文学名著的中国式考法雷人 90后00后多数不爱读名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