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福建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尤权书记特别提出要“背水一战、迎难而上,坚决落实好中央对福建发展的新要求”。
东海之滨、海峡西岸的福建,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6年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今年3月,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落户福建,福建生态省建设“十年磨一剑”,正式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作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主力军,环保部门如何助力“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环保工作如何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人民论坛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省环保厅厅长庄稼汉,畅谈福建环保工作在更高起点上助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和实践。
体制创新 筑牢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红线”,强调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意义重大。
生态本底有优势,发展机遇正当前,福建将如何以体制创新驱动环保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划定“生态红线”,用“线”来划“限”。目前,福建省环保厅正会同有关部门谋划陆域和海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态红线划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程度,实行红线区和黄线区的二级管控。
庄厅长介绍说:“上半年我们已暂缓审批3个选址不合理、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他强调,这是用生态红线筑牢安全防线、守住环保底线,形成刚性约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为了让坚守“生态红线”的地区也能共享“生态红利”,去年年底,福建省委提出以“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制定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同时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受益地区生态补偿出资标准。
“生态补偿机制,福建做的最早”,据庄厅长介绍,2003年,我省率先启动生态补偿机制,从九龙江流域开始,随后推广到闽江流域。目前,闽江流域每年用于上游补偿的费用已达1.5亿元,九龙江流域为1.4亿元。
新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由省发改委牵头,财政厅和环保厅参与制定,将采取“省里支持一块、市县集中一块、水电站提取一块”的方式筹措资金,加大补偿力度。届时,升级版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都将有示范意义。
福建省生态补偿机制走得早、走得远,实现了“生态红线”和“生态红利”的有机统一,也开拓出了一片竞合发展的新天地。
铁腕执法 重典护航
法规滞后、以罚代刑、执法难……几个关键词,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环保工作的艰辛与尴尬。
2013年6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实施,《解释》采纳了福建省环保厅提出的“严重污染行为和严重污染后果均应入罪”的思想。今后,环保工作“依法治理”有了更坚实的法制保障。
有了重典护航,福建省环保部门积极行动,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为抓手,铁腕执法,真抓实干。
源头严防,狠抓偷排偷倒。
2013年7月,福建环保部门巡查发现,晋江市一皮革制品企业排放污水严重超标,公司法定代表人遂被刑事拘留,这是“两高”司法解释实施后,福建省查办的首起污染环境刑事案件。
庄厅长告诉记者:“截止到今年8月,福建各级环保部门已经移送公安机关侦办的环境刑事犯罪案件达128件,是全国移送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
过程严管,加强环境执法。
庄厅长说:“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公布了4批挂牌督办的企业名单,做到明确问题、明确责任人,明确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到期未达标的企业,该滚动督办的滚动督办,该关停的关停,绝不手软”。
后果严惩,落实环境责任。
目前环保厅还配合监察厅、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铁腕执法既刮“风暴”,也常刮“四季风”。环保厅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采取“昼查与夜查相结合、晴天查与雨天查相结合、平常查与周末查相结合”,以及多次杀“回马枪”等方式,“全天候无死角”严查违法排污,逐步建立环保工作“铁腕执法”的新常态。
市场治污助力减排
在福建省环保厅的官方网站上,一份“福建省2013年度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欠缴排污费名单”,4家欠缴企业赫然在列。
“我们不管企业大小,只看污染大小”,庄厅长说,污染物排放面前,大企业和小企业都是平等的,该公示的就公示,没有“面子”可言。
企业上了“黑名单”,等待它的将是严罚重惩。“事后惩罚”固然可以以儆效尤,福建省却将事情做到了前头,通过“事前监管”以防患于未然。
《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最近公布,《办法》要求未来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排放污染物的,必须要持证排污,非法转让排污许可证的最高可罚十万。
“事前监管”“事后惩罚”机制都到位了,可怎样才能扭转企业照章办事的被动局面,做到“增产不增污”,化被动为主动呢?
“生态保护除了‘肯出血、敢割肉’外,还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强调,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减排。
近日,全省首笔排污权交易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落槌,福耀玻璃、漳州旗滨玻璃这两家有富余排污权出让的企业共交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1444.2吨。和其他省市大多用政府储备指标交易不同,该中心进行的排污权交易全是用企业排污省下的富余指标进行交易。
谈及排污权交易带来的新变化,庄厅长说:“以前排污权指标由政府行政划拨,现在企业要上新项目,就要先购买排污权指标,对于卖方来讲,转让排污权的收益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节能减排,这样的平台和机制,有利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环保跨界携手市场,经济杠杆撬动的是国家绿色转型的一池活水,吹来的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一缕春风。
富美福建 有机统一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就是“百姓富”和“生态美”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以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做了生动、科学的阐释。
福建省稳步推进实施生态省战略,最近取消了对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政绩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百姓富、生态美”得到有机统一。
处理好“富”、“美”两个要素的关系,还要统筹考虑“三个量”。年初,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根据各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统筹考虑环境的质量、局部区域的容量、排放污染物的总量这“三个量”,对环保和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印染等七类产业布局提出指导意见。
“破坏环境的发展,谈不上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庄厅长说,福建的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省建设的战略背景,“一个项目放在流域的上游,虽然会给局部区域带来一定的GDP,但对下游更广大区域的生态而言,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对于什么项目能上,什么项目不能上,我们实行‘一刀切’”。
“可是话好说,难度非常大”,谈到度怎么掌握,总体怎么规划,在经济部门工作过十几年的庄厅长也坦言,“如何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盼,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并改善环境质量,需要全省上下的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福建环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为生态福建坚守阵地、当好卫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