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 杨特团 文/图)
“这座桥就是原来老漳州俗称的‘角仔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改称‘教子桥’了。”20日上午,在漳州市芗城区政协文史委办公室,漳州古地图收藏爱好者冯水国和文史专家王和贵等围坐在一起,讨论这张一度引起轰动的手工绘制版《龙溪街道图》。
漳州芗城有着1300多年历史,今年2月,由漳州籍台胞王乾造手工绘制的古城地图突然进入人们的视线,于是,这张记录着不少已经消失的老街、老巷、老桥等古城的地图,勾起了人们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与怀念。
一张手绘地图
2014年2月的一天,冯水国在翻阅杂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手绘的漳州城区地图。冯水国急忙打电话给漳州市文史专家庄宗沛,请他帮忙打听这份地图的来历。
这几本杂志,就是《台湾龙溪同乡会汇集》。几年前,从台湾探亲归来的庄宗沛将五本杂志送给冯水国。
收到书后,冯水国就暂时放在书柜,直到今年年初,才细细翻看。
“在其中一本书的最后一页,配了一张漳州地图,我一看这地图里标注的地名,就一眼断定这是老漳州人画的。”冯水国说,里面的很多地名已经不复存在,应是民国期间的漳州。
应冯水国请求,庄宗沛多次向在台湾的漳州同乡会求证,才逐渐还原了这张手绘地图“诞生”的来龙去脉——
1966年1月30日,在77岁高龄的漳州林有壬先生(原龙溪中学校长)的召集下,台湾龙溪同乡会成立,很多旅台老漳州人经常聚在一起,叙乡谊,忆往事。在一次活动中,有人提议,龙溪同乡会应当有一幅龙溪地图,以解思乡之情,也让下一代漳州人记住古城的旧模样。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家后,台胞王乾造悄悄开始行动。王乾造在台经商多年,离开家乡后,故乡的山山水水总是在他的心头萦绕,东桥亭、八卦楼、马道底、洋筠仔大山……同乡的提议更是勾起了他思乡的心绪,并马上着手绘制《龙溪街道图》。
一个多月后,王乾造带着草图到龙溪同乡会征求意见,大家一看都连声称赞。乡亲们细细端详后,又凭着各自记忆,有人补上“断蛙池”,有人添“步武街”……王乾造一一记录下来后,不断进行修正,接下来又忙碌了10多天。
“定稿那一天,龙溪同乡会像过节一样热闹,大伙都争着看家乡地图,找一找自家老屋在哪里,有人看着看着眼泪就夺眶而出。”庄宗沛说。
“细看地图,上面还记录了不少漳州老地名及一些已消失的老建筑哦!”冯水国说,这张地图中标有一座旧桥、一座新桥,这两座桥至今保留在老漳州人记忆中。旧桥就是现在的“中山桥”,新桥指东新桥,位于现在战备大桥南面,2002年,东新桥被运沙船撞击成危桥后拆除。
“这张地图不仅凝聚了众多在台老漳州人的记忆,更凝聚了他们共同的思乡情怀。同时,这张地图还记录了很多漳州老地名及一些消失的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冯水国说。
在芗城区政协文史委办公室,王和贵(左)和冯水国(右)正在寻找地图上的老漳州。
消逝的老地名
在芗城区文史专家王和贵眼里,“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树不见天”,这一在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古漳州城格局早就不见了。
王和贵说,几年前,芗城区政协文史委曾整理编辑过一套《漳州芗城文史资料》,里面用图表形式专门对一部分地名的称号进行古今对比。结果发现,自清末以来,漳州城区已经有近400处老地名消失或者被更改。
冯水国也从自己收藏的漳州古今地图中,采用新旧对比的形式,自费出版《芗城古今城区变迁图文集》。
“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旧城改造,漳州城区早已面目全非了,究竟消失了多少古地名,暂时无从考证。”芗城郊区中学退休历史老师、摄影爱好者陈建成告诉笔者,最让他伤感的是,莫过于看到许多海内外漳州籍同胞千里迢迢归来,念念不忘寻找故里无果的怅然若失。
2008年,陈建成儿时好友60年后从马来西亚回到漳州,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石狮巷’还在否?”“早就拆掉了。”陈建成如实相告。老友顿时黯然神伤。
年过八旬的退休工人张国良回忆起那些老地名时感慨万千。热闹喧嚣的新华东路在清代时名为东门大街,民国时期更名为陆安东路,后为中山东路;延安南路,旧称马坪街、断蛙池,为明清古城老街,民国时改为三民路,是当时漳州市主闹市区;台湾路,古称“府前学街”,清朝时为雨伞街,民国时期改为始兴东路。
杨老巷在漳州的南边,是明万历年间进士杨联芳故居。杨联芳,为官正直清廉,曾出任杭州知府。乡里人感于他的德政,将其出生的巷子称为杨老巷。“如今杨老巷虽已拆除,但杨老先生的事迹却依然长存。”在杨老巷生活了近30年的王英德感叹道,“虽然杨老巷不复存在,但杨先生的高尚品质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留住城市记忆
2014年漳州两会上,漳州市政协委员游东亮建议,漳州老街“延安南路”应恢复为其旧地名——马坪街或定威路,以更好地延续其历史文化底蕴。
延安南路是漳州旧城区的主要街道之一,也在“漳州古城”范围内,北起中山公园口与新华西路交会,南至延安南路闸门与江滨路交会,全长600米左右。据介绍,漳州市区延安南路北段(原马坪街)是旧时漳州的主干道,布满各式各样的商店;中段(断蛙池)、南段路两侧多为民初砖木二层骑楼式建筑。在这条古街上,诞生了历史上许多的“漳州第一家”:如清末时期的漳州第一家照相馆、漳州第一家皮鞋店,民国期间的漳州第一家银庄公会、漳州第一家电话公司、漳州第一家长途汽车股份公司,解放后漳州第一家国有书店、漳州第一条水泥路面等。
“这条老街旧时有‘一条马坪街,半条首饰铺’的说法。”游东亮说,马坪街是旧时漳州最繁华的黄金商业街。1918年,粤军陈炯明驻漳期间将马坪街拓宽为定威路时,仅首饰商号就达30多家。他认为,漳州建郡已有千年,延安南路这一地名无疑是解放后的产物。他建议恢复延安南路的旧地名,如马坪街或定威路。
王和贵则认为,为了让一些返乡的老漳州人寻回“乡愁”,在标注新地名的时,可考虑在后面标注一下老地名。
“一个地名,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特殊符号,更蕴含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时代变迁的记忆。”尽管游东亮的观点最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但他希望至今尚存的古地名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在芗城,随着厦门路、马灶路等老地名的消失,剩下的历史老街区便成了‘老漳州’的珍贵回忆。”游东亮提议,“在对老地名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对已改的地名,或许可以通过原址恢复、移址恢复、树碑立传等方式保护和复活,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