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耕种获高产 亩产298公斤
2014-11-01 21:09: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测产验收现场 百亩示范片再生季平均单产298公斤 最高田块310公斤 东南网11月1日讯(本网记者 颜财斌 通讯员 黄献光)10月31日,福建省农业厅邀请同行专家对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示范”项目在浦城县樟溪村进行现场实割测产验收。 据数据显示,高留桩机收杂交稻再生季510亩平均干谷亩产298.8公斤,加上头季稻平均单产560公斤,示范片全程机械化年平均单产858.8公斤。专家认为,项目组探索的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耕种,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种田效率,对于破解水稻人工劳动成本占生产总成本50%的发展瓶颈,加快南方稻作区再生稻的推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天,福建省水稻育种、农机、栽培等领域6位专家,到浦城县樟溪村,经现场察看,选择3丘代表性田块,每块田机收1亩左右,经脱粒称重、丈量面积、测定稻谷杂质及含水率,按籼稻含水率13.5%标准计算湿谷扬净晒干率,再计算干谷产量,示范片510亩干谷平均单产298.8公斤。其中最高田块实割3.788亩,干谷单产310.2公斤、全年单产870公斤。 浦城县樟溪村农民吴仁富和农机手鲍春友介绍,再生稻工人收割一亩要450元,而采用机械收割只要100-110元,人工劳动成本是机收的3-4倍,机收效率提高20倍,收到了增产增收的实惠。 项目主持人徐倩华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介绍,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耕种是指,头季稻机械化耕田和插秧,头季和再生季的病虫害机器喷药防治,两次成熟期的机械化收割。 专家指出,杂交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技术瓶颈是农机与农艺配套,难点是头季稻采取机械收获后,对稻桩上的腋芽产生了机械损伤,地上部分腋芽失去优势,现有再生稻栽培技术已不适应机收,必需另辟蹊径。因此,要获得机收再生稻高产,必需选用头季产量高,且具有低位芽或全位芽优势,耐机械碾压的品种,并配套相应栽培技术。 项目组在浦城县樟溪村,经2011年小区试验、2012年和2013年示范,筛选出头季产量高、再生力强的优质杂交水稻“嘉优99”等,作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品种,采用当地常用收割机,头季稻收割后留桩高度35~40厘米,再生季重施苗肥,实现头季稻单产560公斤、再生季单产200公斤的示范目标。 项目实施负责人浦城县农业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郑莉介绍,农民对再生稻产量和收益有多期待,希望产量高于当地中稻750公斤,再生稻能比晚稻多卖钱。示范筛选的“嘉优99”米质优,百亩片年均单产830公斤,米业公司现场收购价,2012年、2013年再生稻分别比杂交晚稻贵20元和8元,为今后推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 徐倩华介绍,2009年在永安市小陶镇优质常规稻“佳幅占”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稻机收留桩低于15厘米,再生稻机收亩产干谷300公斤。2014年9月24日福建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福清市嘉叶蔬菜公司在龙田镇大湖洋建立1123亩早稻—再生稻—蔬菜稳粮增收耕作模式的再生季进行实割验收,早稻品种为佳辐占,头季机收,再生季平均亩产186公斤。 据了解,9月17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到浦城县樟溪村现场察看后认为,福建探索形成优质常规稻低留桩和山区优质杂交稻高留桩,两种类型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耕种技术,对于我国南方稻作区5000万亩适合推广再生稻的不同生态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 技术瓶颈的突破,加速了福建再生稻机收的推广步伐,2013年全省达到1万亩,其中沿海发达地区的福清市占6500亩,预计2014年福建再生稻机收将突破3万亩。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