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基本情况
1.总体规模。经市、县两级团组织摸底汇总,全省共有青少年宫、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学生校外体育中心等场所395所(地市级30所、县级177所、乡镇级188所)。其中,团属场所79所,建筑面积约25万M2;非团属316所,建筑面积约105万M2。
2.经费状况。据了解,这些活动阵地大部分为全额拨款事业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从54所团属县级以上青少年活动阵地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44所,占8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8所,占15%;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2所,占4%。
3.人员结构。据了解,这些活动阵地有工作人员2675人,其中管理人员441人、专职教师713人、兼职教师1521人、志愿者7610人。其中,团属活动阵地工作人员791人、管理人员144人、专职教师393人、兼职教师254人、志愿者4086人。
4.主要项目。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主要提供思想教育、技能培训、体育锻炼、素质拓展、体验实践等服务,开设了舞蹈、绘画、乐器、声乐、趣味数学、健美操、书法、武术、棋类、电脑、外语、球类等60多种培训项目;年服务青少年约59.73万人次,其中,团属活动阵地年服务青少年约23.82万人次。
二、近年来我省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下,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发展迅速,各地加大投入建成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学科齐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的多类别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批衔接学校教育、补充家庭教育的社会教育模式和路径。我们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种模式。
1. 关于青少年下午四点放学后的教育模式。我省中小学生下午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同步,由于家长还没有下班不能脱岗去接送孩子,而学校由于安全、师资等原因,不让学生放学后在校园内长时间逗留,出现了中小学生下午放学后无处可去的问题。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或学校探索创办了“四点钟学校”、“书吧”等平台,一方面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求知益智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了中小学生无处可去的难题。一是社区“四点钟学校”。厦门金山社区于2008年初率先在全省创办“四点钟学校”,“四点钟学校”集图书室、自习室、绿色网吧、工作室于一体,每天下午16:00后免费向社区青少年学生开放。学生放学后可以在这里观看科普教育视频、上绿色网吧、做作业、看图书或电视等。此外,福州、泉州、龙岩等一些有条件的社区也专门设置一块场所,由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负责对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这一时间段进行看护和管理。二是校内阅览室。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为了给放学后不能按时离校的学生提供去处,专门开设类似图书阅览室的场所,让未及时被家长接走的学生在那里看书学习。福州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在校内开设“书吧”,让学生在下午放学后进入“书吧”看书学习,并配备了图书馆馆长、图书管理员、教师三人对学生进行看管。福州钱塘小学在校内开设阅览室,由家长委员会成员组成“义工妈妈”,每天轮流看护在阅览室看书的孩子。
2. 关于青少年周末的教育模式。周末青少年一般都会参加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特别是城里的孩子,有的两天都排得很满。但是由于城乡校外教育资源差异或家庭经济收入等原因,农村学生、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却难以享受到均衡的校外教育。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了“流动青少年宫”、“共青团周末剧场”、“数字青少年宫”等活动载体,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周末接受社会教育。一是“流动青少年宫”和“共青团周末剧场”。一些团属青少年宫开展流动青少年宫进基层活动,以组织专业教师送课下乡的方式,将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输送到基层中小学校以及校外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农村。同时,各地团属青少年宫还开展“共青团周末剧场”活动,在每周末以免费放映电影、公益讲座、艺术普及演出、体育活动等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丰富进城务工子女等群体的周末文化生活。例如,宁德市蕉城区团委开展青少年周末艺术广场活动,目前已举办了12场,共吸引了约9万名观众参加。二是红领巾讲坛。2012年6月1日,由团省委、省文化厅、省少工委共同主办的红领巾讲坛在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启动,围绕亲子沟通、快乐学习、心理疏导、情商教育、潜能开发等内容,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亲子辅导。2013年5月,红领巾讲坛增设了福建省图书馆家长课堂。截至2014年9月18日,“红领巾讲坛”举办了112场、家长课堂43场。
3. 关于青少年寒暑假教育模式。为了让青少年能够度过一个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健康平安的假期生活,各地积极探索开展了“第三课堂”、“冬夏令营”等载体。一是“暑期第三课堂”。有条件的社区或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积极探索在辖区内的青少年活动场所设立活动营,就近就便为社区中小学生或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暑期第三课堂”等服务。例如,泉州丰泽区自2006年启动“暑期第三课堂”以来,共举办了9期,吸引了5500多名青少年参加作业辅导、感恩教育、文明养成、兴趣培养、实践体会、汇报演出等活动。二是“寒暑期冬夏令营”。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利用寒暑假期,举办冬夏令营、“少年军校”等活动,促进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例如,漳州漳浦团县委自1991年7月启动“少年军校”以来,目前已经开展了24期,参加活动的营员通过封闭式训练,达到煅炼自理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增强国防意识等目标。
4.新媒体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一是未来网。未来网(http://www.k618.cn/)是党中央交付团中央建设的面向全国未成年人的专属网站,于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通。网站以服务未成年人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主线,以知识性、 趣味性、思想性为内涵,以互动、体验为主要特色和表现形式,打造幼儿阳光苗圃、小学生快乐城堡、中学生花季乐园和红领巾集结号四大特色版块。同时,建设了新闻资讯、游戏、动漫、音乐、视频等公共频道,开设了论坛、微博、空间等互动功能。二是青少年成长服务平台。青少年成长服务平台(http://www.5iup.com/)是福建团省委打造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平台围绕组织网上建、服务网上享、技能网上学、信息网上查、家校网上通、成长网上记等目标,开通了相关应用模块,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求。三是“数字青少年宫”。2007年福州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开办数字青少年宫(http://www.fzqsng.cn/),设立了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数字科技馆、网上虚拟实验室、学习园地、远程教室、心灵家园、网上旅游,英语角、安全岛、舞蹈室、美术室等20多个版块,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三、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活动场所缺乏,城乡社会教育差距明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但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的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城市多、农村少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发现社区内的一些学校和单位的活动场地却大量闲置,利用率不高;有些公共活动场所长期出租或承包,青少年一般很难有机会使用到。
2.青少年社会教育投入不足,公益性社会教育较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宫、科技馆等社会机构教育供不应求,但是由于这些校外教育机构一般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经费不足;有的即使是全额拨款单位,也存在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情况,客观上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他们开展的各类培训通常要收费。民办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大多是场地靠租、师资靠聘,更要靠收费来维持,从而难以实现校外教育的普惠性目的。对于一般的中小学教师来讲,他们在完成日常课堂教学后,很难有精力投入到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活动中,有部分教师为了增加收入,也会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去做有偿家教、培训。
3.新媒体社会教育刚刚起步,平台载体和活动内容不多。当代青少年是伴随互联网出生、成长的一代。新兴网络媒体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影响。因此,新媒体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新媒体社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的工作载体和活动还很少,有待进一步深化提升。
4.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类资源整合起来难度较大。2001年11月,我省成立了福建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依托教育厅,团省委、妇联、科协等单位作为成员单位。近几年来,联席会议在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建设,规范校外教育统筹管理等方面做出明显的成绩,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发现联席会议缺少良性的运作机制,各个部门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处于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许多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信息不能有效沟通,没有对全省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统筹。比如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学校和团队组织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瓶颈,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工作建议
1.加强对全省各地青少年社会教育经验和模式的提炼与推广。福州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书吧”、厦门金山社区“四点钟学校”、泉州丰泽区“暑期第三课堂”等做法,对其它地方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在工业园生活区积极推广“丰泽经验”,就近依托活动阵地和志愿者力量办好假期“第三课堂”和“周末学校”,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忧;在城市社区积极推广“四点钟”学校,帮助双职工解忧;在乡村学校,开办“乡村青少年宫”、“流动青少年宫”,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健康成长。
2.加大对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的投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每个乡镇都有1个以上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对于将乐、建宁、大田、建瓯、福安等被征迁的青少年宫等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要督促地方各级政府按照“拆一建一、面积不减”的原则,尽快安排重新建设。现有的非教育系统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备更新、运转补助、人员培训等项目要纳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范围。
3.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公益性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覆盖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面向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依托青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科技馆等现有的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开展公益类活动,让这些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到良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推动各类民办的培训机构举办公益性的活动。参照团中央未来网的模式,建议由省政府出资建设一个综合性青少年社会教育网络,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良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
4.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机制。完善福建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由省教育厅或省委办公厅牵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谋划有关全省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工作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现有各类政府投资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监督,落实好公益性原则,提高免费服务青少年的广度和深度。出台奖励培训、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优惠政策,鼓励现有的中小学教师、青少年社会教育专职教师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等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事业,并提高青少年社会教育师资水平。加强对民办校外教育机构的监管,建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协会,推动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