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墓
威惠庙
松洲书院前的威惠庙
东快讯 (记者 陈楠文/图)在漳州市郊浦南镇石鼓山上,“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墓静静地矗立着。但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陈元光祭日时,这里便一改往日的寂静,许多信众和陈氏后人会聚集在此祭拜陈元光。
“开漳圣王”是后世对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的尊称。以陈元光为代表的开漳先贤所创建的开漳创业精神和开漳圣王文化影响深远。他率领87姓部将建设漳州,后来在漳土一代繁衍生息,如今他们的后裔遍布海峡两岸。“开漳圣王”也成为两岸同根同系的象征,成为他们爱国报本的精神动力。
隋朝末年福建仅有人口一万多户
随陈氏父子入闽将士也有一万多名
年近古稀的汤漳平是闽南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近期,他去了一趟潮州,主要是看看那里的陈元光后人是如何在族谱里记录陈元光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刚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汤漳平被家乡老人的一句话挑起了兴趣,“到河南工作,你也算是回到了故乡”。出生于漳州云霄的汤漳平不禁好奇,“河南为什么是我的故乡?”
原来,他工作单位所在的信阳市有个固始县,那里正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故乡。
之后汤漳平在翻阅汤氏族谱时发现,自己的祖辈汤智,正是当年陈元光的开漳部将之一。这更加剧了他对陈元光的好奇感,往后近30年的时间里,研究陈元光文化便成了汤漳平热衷的一件事。
汤漳平说,其实闽南、台湾一带都不乏陈元光的后裔。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福建的人口仅1.24万多户,闽南地区的人口就更稀少。而首批由陈元光的父亲陈政率领入闽的官兵中,就有府兵3600人、部将123人。
“第二批援兵87姓的部将有1万多人。”漳州云霄开漳历史纪念馆馆长汤毓贤说,这些人的后裔大多留居在了漳土,成为漳泉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有的甚至远赴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在各地繁衍生息。
漳州市檀林村的1000多人都是姓陈,据传均为陈元光的后裔。至今,檀林村内设有颍川陈氏祠堂,供奉着“开漳圣王”陈元光。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村民都会邀请台湾陈姓人前去祭拜先祖。在漳州,像这样的村落还有诏安县白叶村,这个6000多人的村子,也均是陈姓。相传,明朝末年,陈元光第22代孙子陈元隆在诏安县隐居,他的几个儿子分散居住在附近几个村落里,其中一个儿子成为白叶村的开基始祖。
不仅是漳州,在台湾也有不少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后裔。汤毓贤说,1953年台湾户籍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台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族谱载明来自河南固始,占当年台湾总户数的80.9%,他们绝大部分的开台祖都来自漳州。
没有陈元光就没有漳州其后人
治漳长达150年
漳州云霄将军山上屹立着陈元光父亲陈政的墓;供奉陈元光的威惠庙祖庙也设在云霄,分庙更是遍布漳州;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的松洲书院是陈元光之子陈珦创立的
……
在漳州,陈元光一家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每一寸土地,可以说“没有陈元光就没有漳州”。
从漳州市区出发,驱车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陈元光的墓地,墓地被众多林木包围,显得十分清静。陈元光如今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这片他开创的土地。
陈元光的故事要从唐代初期说起。那时候,闽南和粤东地区发生了“蛮獠”之乱,当地治安受影响颇深。归德将军陈政被派遣成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将领123人、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当时只有13岁的陈元光跟随父亲出征。
在陈元光21岁时,父亲陈政病逝,陈元光便代替父亲的职务,继续带兵打战,最终平定了叛乱。在他领军的10年时间里,他深深地领悟到“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要想长治久安,打战绝对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便上奏请求武则天在泉潮之间设立漳州,他也成为漳州首任刺史。
坐落在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的松洲书院里,每一砖每一瓦都流露着浓浓的岁月痕迹。一入松洲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威惠庙,被供奉其中的陈元光是全村人最坚定的信仰。庙宇后方的学堂,如今还摆放着板凳长桌,作为小学生的教学实验基地。由陈元光之子创办的松洲书院作为“八闽第一书院”,如今虽已不复往日的辉煌,但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朗朗书声却始终萦绕耳边。
松洲书院存留至今,也很好地印证了古时陈元光一家礼教治漳的历史。
漳州设立之初,治安还未能完全稳定。据史料记载,陈元光开荒建屯,收集流亡,营农积谷,兴办陶冶,通商惠工。并且在四个边境都设立了行台,定时巡逻戒备,方圆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
同时,在他任职漳州刺史期间,他还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方法进行推广,改变了闽南过去“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农户遇到种子、农具、耕牛的问题,他也一一帮忙解决。他还兴修水利,在火田修筑了长约120米,底宽、陂高各4米的军陂,依蜿蜒的山势修筑了引水渠道。
直至54岁时,陈元光死于战争之中,他的一生有42年都在闽度过,任岭南行军总管27年,漳州刺史25年。不仅开辟了漳州,还给漳州带来了长期的安定,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而他的后人,也前赴后继地开漳治漳,五代人中有四人任刺史,治漳长达150年之久。汤漳平介绍,直至唐末的200年间,漳州地区基本上是安定的,史料上没有发生大的骚乱的记载。
“开漳圣王”文化是台湾民间四大信仰之一
官园威惠庙就坐落在芗城区的巷口社区,庙口是车流不息的马路,庙内常年香火鼎盛。站在官园威惠庙里抬头看,“圣王治漳”“设院修文”“功成回乡”……横梁上一幅幅的雕画也在向后人讲述着陈元光的故事。
陈元光及部将的后裔后来分布在了海峡两岸,自然而然,“开漳圣王”也成了许多台湾人的信仰。据漳州市开漳圣王联席会副会长杨以能介绍,如今祭祀“开漳圣王”的祖庙云霄威惠庙仅在台湾地区的分庙就达300多座,信众800万人,“开漳圣王”文化已成为台湾民间四大信仰之一。而芗城区的官园威惠庙自2005年以来就有来自台湾和海外的信众65批2000多人次。
近年来,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每年都组织大批信众到大陆寻根谒祖。其中到漳州各威惠庙寻找祖庙分灵和进香的信众越来越多,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云霄威惠祖庙、檀林威惠庙、官园威惠庙等每年都平均接待来自台湾的“开漳圣王”庙进香团约两三千人次,至今已接待台湾信众数万人次。
另一边,漳州也利用各地传统的节日习俗(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开展恳亲交流活动。如今,每年元宵节圣王巡安活动和农历二月十四日圣王诞辰日,闽南各地城乡的威惠庙都会举行隆重热闹的“鉴王”“走王”“巡安”等节俗活动,再现了陈元光当年戍境安民、军民一家的情景,各村各社都搭台演戏、放映电影,人神同乐,其乐融融。这些节俗活动吸引了大批台胞和海外侨胞前来,与祖籍地乡亲共度佳节。
由于来漳州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未来,陈元光墓附近将会规划成圣王公园,包括商贸服务区、朝圣核心区、旅游休闲区、商业开发区、古村落保护区等五个功能区。目前,通往陈元光墓的圣王大道修建已接近尾声。
汤毓贤说,“开漳圣王”信仰是台湾民众有血脉传承的祖根文化之一,维系着海峡两岸人民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