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滚动网报> 社会民生 > 正文

永春村民自费筹建福建省首家乡土记忆馆

2015-02-12 11:48: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证书

东南网2月11日讯(通讯员 梁白瑜 陈剑虎 陈天生)村民自筹乡土记忆馆?福建省首家?是的,你没有看错。在闽南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这座2000多村民的小山村目前正在筹建福建省首家乡土记忆馆:永春乡土记忆馆。该馆名由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题。

为了留住乡愁

“永春是乡愁诗的发源地,留在乡愁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事,创建乡土记忆馆就是为了留下乡愁。这座记忆馆将是福建省首家,没错,是首家。”中国社科院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所副主任陈进国是这座乡土记忆馆的倡导者,他说,筹建中的乡土记忆馆主要取材于永春的东关、东平、湖洋、外山以及南安的向阳、九都,“这些村镇都在以东关桥为圆心的方圆五里之内。在未动手收集资料之前,都不知道资源如此丰富。其中多华侨和多民族融合是最大的特点。”

东关桥是早期永春人出洋的必经之路,周边地区多有华侨的痕迹。1911年,爱国华侨颜穆闻在这里创办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公司;1917年,华侨李辉芳、李载起等人集资在此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有限公司;1938年,太平、外碧两村海外族亲集资创办的太平种植公司也在这里。此外,这一带也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洋大批难侨的主要安置地。1953年为安置被迫害回国的东南亚难贫侨建立的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它的前身就是爱国华侨颜穆闻于1911年创办的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公司,北硿华侨垦殖场在最初的10年间,就安置难贫侨超过3000人。

“仅仅外碧村,就有几千名侨亲分布世界各地。因此,我们希望将海内外往来的一些信件、物件收集起来,以便保护和传承。”陈进国说,此外,内碧村的干氏是蒙古黄金家族传人、南美村的夏氏是‘海回’(自海上来的回族)后人,内碧村的蓝氏和山城村的雷氏则是畲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人一起生活生产,如今已融为一家。而他们各自的民族文化也是这个地方乡土记忆构成的一部分。仅仅将他们各家的族谱收集起来就已然是一部小小的区域发展史,它们可以反映唐宋以来这个地方的发展情况。永春乡土记忆馆希望能为留住文化乡愁做一点事。

北大教授题馆名

乡土记忆靠乡民

“乡土记忆靠乡民。这座乡土记忆馆就是外碧村民们自发努力筹建的,从馆址到资料收集整理,都是村民们自愿出力出钱的成果。”陈进国说,村里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帮忙做这件事,村民多口拙,但是他们心里有数,什么是对的该做的。“带头的有陈天生、陈剑虎、陈志文等人,其中也就陈志文算个官,他是村支书,其他的完全就是普通村民。他们都很无私,很用心。”

而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甚至没有读过很多书的村民正在做着这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文化事。“那是大概2014年8月,进国刚好回乡,我们一起聊天,他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乡土意识开始,只有每个人愿意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愿意爱护自己所生存的土地,乡村才能发展。”陈剑虎说,于是大家一合计就决定做起来了,“各尽所能吧,总之是有意义的事,就值得努力去做。”

要设记忆馆,馆址是首先必须具备的硬件。“就用我们的福安堂吧。”位于外碧村田中角落的福安堂是陈天生、陈剑虎等人的祖厝,规模大,有60多间房子,二话不说,他们自愿捐出来。

既然是记忆,就应该有能勾起记忆的实物。乡土记忆涉及面很广,民间信仰习俗、民间生产生活器具,乡族文化发展如族谱、祠堂、祠祭、墓祭等,生命礼俗包括生老病死各种仪式,还有社会发展史迹以及当地独特的侨迹比如侨批、侨证等和族群融合状况。当然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可不容易,可是村民们说不怕,他们分工合作,分头行事。其中陈天生工作室是负责扫描、整理各式资料的地方,长得特别斯文的老陈每天扎在故纸堆里,简直成了位老学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如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有族谱已经几十本之多、道教文书几十本、侨批上百封……以及石碾、石磨、纺车等生活用具以及锄、杈、耙等生产用具。

据悉,目前这座记忆馆已进入全面布置阶段,全馆分为三大功能区:民具展示区、乡土文化展示区和华侨史迹展示区,正式开馆时间预计会在今年五六月份。

华侨登记证

蒙古黄金家族干氏族谱

畲族蓝氏族谱

土地房产所有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