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家鞋业龙头企业双驰股份也已从智能化改造中尝到了甜头。在生产车间中,基层管理人员手持智能终端,可随时查看每道工序的进度情况,迅速调配一线工人到需要的工序中。这个信息化项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去年11月还获得了省级“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奖励。 “我们还没有引进机器,但等到有了充足资金的时候,一定把机器买回来。”怡丰鞋业董事长姚金海的话,传递了不少鞋企老总的心声。 记者点评>>> 要打破“夕阳产业”思维 制鞋对莆田有多重要?看统计数字一目了然:229家规模以上制鞋企业去年实现产值515.88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7%。全市工业产品中,鞋是当之无愧的产量第一名;从出口来看,鞋占全市出口总额近六成。业内人士估计,广东制鞋业转移后,福建已成为鞋业代工第一大省,占全国三成以上份额,而莆田在全省版图中又占了一半。 然而,贴着劳动密集型、代工生产等传统标签的制鞋行业却“很不受人待见”。人工成本节节攀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各种税负“压力山大”等难题,其实与社会对制鞋行业的定位密切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都将其视为“夕阳产业”,不仅产业扶持政策享受不多,在用地、贷款、招工等方面都颇有低人一等之感。去年,一家制鞋企业计划扩建新厂房,因拿地慢、订单又催得紧,只能临时租场地,生产线甚至设在了走廊里。 在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呼吁,不能总是以日薄西山的夕阳来定位制鞋产业。这一产业不仅为社会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而且为莆田电商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如今,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浪潮中,传统的制鞋产业凭借“机器换人”等措施,完全可以跟上现代制造业的潮流,继续为地方发展出力。 因此,要打破“夕阳产业”思维,并在用地保障、扶持政策、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制鞋产业足够的支持,积极引导、鼓励和推动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尽快转型升级,让这双鞋拥有新动力、踏上新征程。 |
相关阅读:
- [ 01-16]十七载制鞋路 漳浦小伙闯出东莞一片天
- [ 09-17]莆田制鞋业:苦练内功加速转型 政企合力谋突围
- [ 09-03]剖析莆田制鞋业的现状: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之源
- [ 05-05]福建研发的制鞋原材料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 [ 06-14]科技创新带动品牌升级 泉制鞋业绽放“老树新花”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