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5日讯(海峡都市报见习记者 郭若冰 记者 李薇/文包华/图)无影灯下,23岁的毛里求斯男孩威宾穿着白大褂,和同学塔瑞莎一起,庄重地“请”出“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在福建医科大学的这堂解剖课上,该校的庄跃宏老师,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正向一群留学生讲解着下肢解剖知识。
第一次学习如何缝合,来自尼日利亚的穆阿英很专注
面对冰冷的人体标本,威宾心中并不害怕,他用略显生疏的汉语说:“我们不应害怕,他们就像是教科书,值得尊重。”
在福建医科大学,像威宾这样的本科留学生有286人,来自非洲、南亚等地。对于这些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中国老师们言传身教,希望不仅能传递出“妙手仁心”的内涵,还能培养出他们的医学技能和严谨、细致的医学态度。
洗手后,老师带领学生们保持着“手高肘低”的姿势,走进手术室
在外科基础学课上,尼日利亚女生穆阿英才初次知道,即使是洗手,在无菌室里也大有讲究:术前,从指间至肘部上10厘米,要用肥皂清洗一遍,再用灭菌肥皂刷手;洗手后,为防污染,要保持“手高肘低”的姿势,防止手臂上的水滴滑落到手上,手也不能再触及任何未消毒物品。
恐惧、困惑、好奇……面对“大体老师”,各种表情写在学生们的脸上
“注意!其他人必须从穿上手术衣的医生身后走。”省立医院心脏外科的主任医师王欢,一边示范一边教学,手术衣如何穿着,无菌手套如何戴。这堂课上的所有操作,都是为培养学生们的无菌观念。王欢说:“这些留学生很好学,动手能力也强。”
记者问:“为何来福建学医?”威宾说,已有不少人问过他这个问题。“这里污染少,空气好,‘福州蓝’让我很快乐。”威宾笑着说。除此之外,学费低廉、发展前景广阔,也是这些外籍留学生选择榕城的理由。
戴着多彩头巾的穆斯林留学生,成为学校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如今,包括硕士和博士生在内,福建医科大学海外学院总共有307名外国来华留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完成五至六年的学业后,都将返回祖国从医,把从中国学到的严谨医学态度和专业知识带回家乡。
解剖课上,老师向大家讲授如何分辨人体各部位的骨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