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鸾峰桥
东南网4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吴苏梅 文/图)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仅100余座,宁德作为木拱廊桥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现存木拱廊桥54座,其中寿宁县就有木拱廊桥21座,现存数量全国最多,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寿宁木拱廊桥数量众多、特色鲜明且造型古朴,走进寿宁,就如同走进木拱廊桥博物馆,在这里可以触摸到木拱廊桥的发展脉络。
木结构桥梁史上的一朵奇葩
“桥梁已成不须招乎舟子,虹霓高挂初何待与乘舆。结室架长空无事鲁贤问渡,彩虹牵两岸希顷郑相济人。”这是题写在寿宁县芹洋乡长濑溪桥上的楹联,生动描绘出了木拱廊桥的特点:桥有廊屋,形似彩虹。
因木拱廊桥形似彩虹,因而又称虹梁式木构廊屋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早在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王辟之所撰写的《渑水燕谈录》中就有关于木拱桥的记载。
木拱廊桥之所以闻名于世,缘于其独特的营造技艺。据木拱廊桥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雄介绍,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整个结构除两端拱木脚架在桥台卡口外,都是通过木构件的纵横相贯,穿顶别压,互相承托,最后达到完整与稳定,结构简单,却又坚固异常。
“不用片钉寸铁,只凭榫卯衔接。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这是木拱桥营造技艺的独特之处。木拱桥的结构形式是独创的,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创造。”长期从事木拱廊桥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龚迪发说。
位于寿宁下党乡的鸾峰桥就是这一创造的代表作。鸾峰桥始建于明代,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47.6米,单孔跨度长达37.2米,是目前世界上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
关于木拱廊桥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存的木拱廊桥是由汴水虹桥衍变而来。汴水虹桥是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的那座桥,因其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绑扎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以此实现了以短的构建形成大的跨度,与木拱廊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桥梁专家唐寰澄认为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进桥式。与唐寰澄所持观点不同,有文物工作者提出,木拱廊桥与汴水虹桥在造型、廊屋、衔接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认为南方的木拱廊桥是在当地由简到繁发展起来的,汴水虹桥是南方的技术传入北方后结合当地条件发展起来的。
虽然关于木拱廊桥的产生与衍变至今仍无定论,但有一点各方却已形成共识,那就是: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被认为是古代木构桥梁的活化石,如今仅存于闽浙两地。
寿宁鸾峰桥拱架
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每天清晨8时许,在寿宁县工业路的仙宫桥上,鳌东村村民张高其便开始忙着卸下桥内小卖部的木制窗户,然后搬出一张张桌凳在桥内摆放整齐。不多时,人群开始涌向仙宫桥,人们或闲聊,或几人聚在一起玩桌牌。
张高其47岁那年开始在仙宫桥内开小卖部,今年是第16个年头。
在许多寿宁老人的心中,廊桥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每天都有许多老人从寿宁东区、茗溪等地赶来,聊天、会友、玩牌……从上午8点到晚上11点,仙宫桥上始终人来人往,最热闹的时候,这座长仅27米的桥内聚集了百来号人。
“木拱廊桥是乡村文化的集散地,它与村民日常生活早已紧密连接在一起。”龚迪发说。
这与廊桥的构造不无关系。调查发现,现存的木拱桥,桥上都盖有廊屋,这种廊屋具有多重功能:其一,从木拱桥理学结构上其可增强桥的稳定性;其二,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方面看,廊屋可以防风雨,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其三,桥屋可以为过往行人遮风避雨,供行人在桥凳上歇息、乘凉,寿宁大宝桥内还设有木床供来往行人休息。
木拱廊桥的建造十分讲究风水,一般木拱廊桥桥址都选择在村溪流出口处。“溪流流出村庄会形成一个缺口,村民认为这会使村子的财气、福气流走,因此木拱廊桥一般选择建在溪流出口处,意为堵住缺口,使财气、福气不外流。”龚迪发说。
木拱廊桥还是乡村民间特有的祭祀场所,每座木拱廊桥上都会设神龛、神像于廊屋中,桥与庙紧密结合是闽东木拱廊桥的一大特色。
“廊桥上祭祀的对象随意性大,有佛教的观世音,也有道教的五显灵官、土地神,还有临水夫人、马仙姑等地方神灵。”龚迪发说。
神龛设置的位置也有讲究,廊桥横跨溪水,神龛设于桥正中靠下游侧,神像面对淌来的溪水。据村民称,这样设置也有寓意,一是设神龛置神灵以镇住来水,保廊桥平安;二是神像面对淌来的溪水,守住源源不竭而来的财源福气,以保住村庄的风水。
村民在桥中设神龛祭祀神灵的目的不仅是保佑廊桥,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前程。因此,每逢正月或每月初一、十五,许多村民都会汇集到桥中,进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护佑。
千年绳墨传奇再谱新篇
3月中旬,天气逐渐转晴,郑多雄带着儿子郑晖民从寿宁出发前往武夷山市继续建造余庆桥。作为木拱廊桥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雄虽然2001年才开始学习木拱廊桥造桥技艺,但至今他已主持建造了6座木拱廊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的发展,木拱廊桥已不适应人们生活的需求,寿宁就再也没有因为交通需要而建造木拱廊桥。
上世纪80年代,木拱廊桥被世人发现并在桥梁学术界引起轰动,随后木拱廊桥保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2003年,宁德市对境内的54座木拱廊桥进行挂牌保护。2007年,寿宁县首先尝试拨出专款,聘请了24名古廊桥保护管理员。
2007年,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宁德·寿宁廊桥论坛在寿宁县召开,参会县市签署了《中国廊桥申遗寿宁宣言》,提出要努力唤起公众对木拱桥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木拱桥的保护申遗工作,延续廊桥技艺,传承廊桥文明。
2008年,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屏南县召开,参会代表再次就保护木拱廊桥签署了《廊桥保护协议》。2012年,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寿宁县委县政府与福建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了影片《爱在廊桥》。影片以寿宁北路戏、寿宁廊桥文化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及北路戏剧团演员对北路戏艺术的执着追求。寿宁县希望借助电影展现寿宁的民俗风情,呼唤人们投入到对木拱廊桥、北路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救保护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木拱廊桥成为闽东及福建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近年来,闽东还将廊桥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探索“以桥养桥”的廊桥保护模式,这使得木拱廊桥进一步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廊桥重新受到青睐,郑多雄等木匠的一身绝技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记者手记>>>
留住“非遗”,人是关键
今年春节过后,郑多雄的儿子郑晖民正式加入了木拱廊桥的建造队伍,随同父辈们一同前往武夷山市建造余庆桥,这让郑多雄与哥哥郑多金都倍感欣慰。
200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木拱桥营造技艺处于濒危状态,亟须予以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人的传承,保护“非遗”选好传承人尤为重要。对于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我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金,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雄、黄春财。但并非选了传承人,“非遗”就能得到保护与传承,评选传承人只是手段,其目的是用好传承人,让传承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当前我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数量正在逐步减少。据了解,如今全省掌握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墨”木匠不到10人,且都已年逾古稀,像现年87岁的郑多金已无法造桥,而参与继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也不足20人,后继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让传承人真正将手中的绝活传承下去,需要给传承人提供良好的条件,做好政策扶持,激励传承人带徒授艺,鼓励年轻人学习造桥技艺。只有人才培养跟上了,才能真正使“非遗”留得住、传得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