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上百公里长的绿道,全部用上了透水砖。 郑伟明摄
东南网4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张韧)
在厦门海沧区行政中心的食堂楼顶,一片绿意盎然,郁郁葱葱的屋顶花园跃然眼前。
近日,海沧区城建集团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凤利向记者介绍,这里种的是耐旱、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的碳四植物,如佛甲草。植物种在生态型种植容器中。土壤底下是储水盒,雨水流经土壤后成为“肥水”,储存在这里;不下雨时,智能微喷系统就利用它给植物喷灌。储水盒的水满后溢出,再流到排水层。这样不但有效利用了雨水,还能降低室温,节能减排。
本月初,厦门市成功入选首批16家、我省唯一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打造屋顶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利用雨水为城市解渴
厦门市规划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顾名思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下雨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不少大中城市的痼疾,以致出现“到城市看海”的调侃。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等不可渗透地表面积不断增加,多数城市成了水泥城市,能大量吸水、蓄水的“海绵体”严重不足。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来排水,对付小中雨尚可,每逢大雨就难以招架。
与此同时,我国多数城市又喊“渴”,进而引发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源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边是内涝严重,一边是用水紧缺,本可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包袱。根据2013年我省水资源公报,厦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59立方米,约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1%。但另一方面,该市每年有20多亿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而真正为城市所用的不足两成,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破解这个矛盾的好办法,就是化害为利,充分利用好雨水,建设“海绵城市”。
多建能吸水的“海绵体”
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澎17日表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是转变理念。过去我们总想把雨水尽快排出城去,现在要把雨水留下来加以有效利用,这是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标准等的系统性转变,是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
过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以修大管子为主,城市经不起强降雨的袭击。今后,将变为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强调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排水,强调增加城市自身的调蓄能力,强调对雨水的循环利用,保障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
为此,需要在新建“海绵体”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尽量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填湖平壑,努力保持城市的原生态。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逐步修复,尽量做到雨水在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海绵体”既包括由河湖、池塘、沟渠等构成的天然水系,也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和广场等人工配套设施。
据介绍,建设“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地说,它不仅能直接让居民免受内涝之苦,还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渗到地底下的雨水在出太阳时,可以蒸发出来降低城市的温度,和绿地一起发挥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雨水调蓄设施往往与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大大减少了建设、改造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城市自身对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能力的提升,也会在客观上提升雨水管渠排放系统的服务能力,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另外,城市各类湿地保护好了,还可以为更多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项目实施念好“六字诀”
据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澎介绍,厦门已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试点安排在海沧区马銮湾片区和翔安区翔安新城进行。
以马銮湾片区为例,实施项目涵盖了“渗、滞、蓄、净、用、排”多个方面。
渗——包括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城市渗水能力。
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强化城市雨水滞留能力。
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强城市蓄水能力。
净——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开展海湾清淤,净化城市水资源。
用——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等。
排——改造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等,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近年来,包括厦门在内,我省一些城市已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城市雨水吸蓄利用的问题。海沧区城建集团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凤利介绍,从2012年开始,他们就在区政府办公楼的展厅、食堂楼顶,区环保局楼顶,厦门市委党校楼顶等,建设了共约3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另外,海沧区上百公里长的绿道,全部用上了透水砖,区内部分人行道、广场也做了透水处理。石塘立交桥下建有下凹式绿地,可以吸蓄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