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女子手机中毒导致账户盗刷 法院认定银行不用赔

2015-05-27 09:02:41 陈鸿星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福州新闻网5月27日讯(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陈鸿星 通讯员 杨长平 蓝水凤 陈立烽/文)储户的银行卡未离身,密码也未泄露,卡内资金却莫名其妙地被人转走。近年来,这类金融犯罪在我省各地不时发生。很多时候警方难以破获,即使破案,作案者已经花光钱款,无力偿还。受害者找银行索赔,但往往遭拒,最后只得与银行对簿公堂。

银行对储户的损失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储户自身又该承担多大责任呢?就此,本期说事释法精选了我省法院近期宣判的几个典型案例,希望能对广大储户有所启示。

【案例一】

手机中毒导致盗刷 银行不用赔

厦门市民陈女士办理了一张银行卡,与支付宝绑定,并开通了快捷支付功能。去年1月20日凌晨,陈女士的银行账户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宝平台快捷支付转出了6510元。直到当天傍晚,在接到支付宝公司的电话后,她才得知自己银行卡内的存款被他人取走。她随即挂失和报警。警方目前仍对案件进行侦查中,尚未抓获作案者。

事后,陈女士查询通话详单发现,从事发前一天开始,她的手机就频繁地向一个归属地在江西南昌的手机号码发送短信,事发当天共发送69条短信,每条短信的间隔时间都很短。就在银行发送验证码后的几秒钟,陈女士的手机又接连向这个号码发送短信。

陈女士认为,支付宝和银行没有尽到安全保障的职责,索赔遭拒后,她将这两家告上法庭,要求连带赔偿她的经济损失。

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经审理认为,相关证据证明,事发当时,银行已通过短信向陈女士的手机发送了验证码,履行了应尽的通知义务。交易密码及动态验证码理应只有陈女士本人知晓并掌握。而陈女士缺乏证据证明银行的交易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或漏洞。陈女士同样缺乏证据证明支付宝公司在其账户资金被他人使用过程中存在违法或违约行为。结合事发当时陈女士的手机存在异常,可以推定他人通过她的手机窃取重要信息并进行交易。因此,法院认定陈女士应承担全部责任,驳回了她的全部诉请。

该案承办法官解释说,这起案件不同于传统在ATM机上交易的案件类型,从实际网上交易流程可以确定,诉争的两笔交易系凭陈女士银行卡的信息完成的,而交易当时她的手机存在异常,她银行卡的重要信息已被他人窃取并进行交易,可以认定系陈女士未能对其重要信息尽妥善保管义务而导致损失的产生,应对此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法官提醒】

对资金安全 银行储户各负其责

据福州晚报记者了解,目前储户的银行卡被盗刷或存款被偷转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储户在登录个人网银时不慎进入“钓鱼网站”或是手机中毒;二是不法分子利用采集器读取银行卡上的磁条信息,偷拍储户取款时按下的密码,复制出银行卡进行盗刷;三是银行“内鬼”监守自盗,转走储户的存款。

福州中院民庭的一位法官认为,除了犯罪分子应承担相应的刑民事责任外,从目前的裁判规则来看,对于银行卡内的资金安全问题,银行和储户应各自承担其应当承担的义务。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应当防止ATM机安装非法设备,防止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被窃取,防止伪卡欺诈等内容。对于客户来说,应当承担的义务包括妥善保管银行卡及相关信息、对密码进行保密。在司法实务中,因密码失窃而引发的存款被冒领案件,信息泄露风险主要掌控在储户手中,只要金融机构在付款时尽到了审核辨别义务,相关损失就应由客户自己承担。

不过有的情况下,存在着多因一果的问题,既有银行的原因,也有客户的原因。在此情况下,应当按照各自过错的程度、对结果发生的影响力来确定最终的责任分担。

因此,如何证明银行存在过错,成为了被害人要求银行承担责任的关键。此类经济纠纷案件,在举证方面,储户相对弱势,这也是一些被害人要求银行赔偿时,没有得到法院支持的原因。

法官特别提醒广大银行卡用户,网络金融服务中,银行卡预留的手机号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验证手段,因此务必注意保管手机,并为其设置密保措施;设置一张额度适当的信用卡或存款余额适当的储蓄卡作为互联网消费的支付用卡,尽量避免使用存款余额较高的储蓄卡;遭遇盗刷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包括及时保存资金转出的短信通知,并迅速联系银行调出对应的账单明细,此外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