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建经济 > 正文

出境加工试点显效 制造工厂搬出去厦企先行

2015-06-01 09:27: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6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嘉晟 林世雄)

在厦门先行先试的“出境加工”模式,经过半年多运行实践,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在国内拿到第一本“出境加工手册”的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下简称“姚明织带”)方面确认,实行“出境加工”模式后,目前印度工厂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而随着规模升级,这种成本优势还会更加明显。

姚明织带尝试“出境加工”

再过一周左右,姚明织带一批价值4万多美元的织带饰品将在厦门口岸登陆,这将是姚明织带启动“境外加工”模式后,在境外加工返回国内销售的第二批成品。

“现在产量还不是太大,成本优势还不太明显,规模做大以后,成本优势会充分体现出来。”姚明织带是国内最大的织带生产企业,5月15日,在集美工业区的厂区,董事长姚明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

去年9月,厦门海关在全国海关系统先行先试“出境加工”关税政策后,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拿到“出境加工手册”的企业。

记者从厦门海关了解到,与姚明织带同批拿到“出境加工手册”的还有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这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家试点企业。不过,记者了解到,汇盛生物虽然获准试点“出境加工”,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启动,姚明织带运作相对比较成熟。

新模式可降40%关税

2013年,海关总署到厦门调研,组织进出口企业参与座谈,姚明织带成为代表企业之一。当时的姚明织带已经着手在印度设立海外工厂,印度目前劳动力成本不到国内1/3,“与20多年前国内刚改革开放时的情形相似”,在国内劳动力供需趋紧的背景下,在印度设厂无疑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但在实际运作中,姚明发现,原材料出口到印度加工尽管可以享受退税政策,但成品返回国内销售时,仍要以进口商品计税——不仅要征收17%的增值税,还要再计征20%的关税,两者相加就要达到40%左右,这样,在印度工厂生产的成本优势就会抵消殆尽。因此,姚明向海关总署建议,能否只计征增值部分的关税?

这一建议得到海关总署认可,厦门海关先行先试,在去年9月及时配套了“出境加工”试点政策,姚明织带和汇盛生物成为“出境加工”模式下的首批试点企业,姚明织带更是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为新关税政策下的首家受益者。

“假如原材料出口加工成本每公斤是12美元,进口成品的成本价是30美元,‘出境加工’模式就只对增值部分的18美元征税,大概降低了40%的关税成本。”姚明算了一笔账。

大范围复制可以期待

“出境加工”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模式,当时,很多跨国企业跟现在姚明织带的操作路径正好相反,把工厂设在中国,从国外把原材料输入中国,再把成品返回国外销售。

“这说明我国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成效,通过政策调控,一些劳动密集型、不符合产业调整方向的企业,正顺着政策导向,到海外寻找价值洼地。”厦门市经信局的一位官员说。

据悉,厦门两家试点企业的试点周期是两年,但从半年多的施行效果来看,大范围复制只是时间问题。

厦门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处处长林朝阳表示,会根据企业需求,结合监管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为以后的推广做准备。随着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有关系统的不断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这项政策红利。

记者手记>>>

从“来料加工”到“出境加工”

改革开放之初外资企业在中国享受的“非国民”待遇,内资企业在三十多年后终于也“过了一把瘾”。只不过,之前外资企业的“来料加工”变成了今天内资企业的“出境加工”,这组反差对照,折射了我国经济发展形态的沧桑巨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外资企业的“来料加工”模式功不可没,不仅解决了我国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给国家带来了税收,为之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前期基础。

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鼓励企业出境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严峻的用工问题,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来说,不啻是一条捷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通过“来料加工”,我们虽然发展了初级产业,赚了点“加工费”,但丰厚的产品附加值才是这个模式中最大的一块蛋糕。相信通过“出境加工”的政策鼓励和先行示范,更多的内资企业会在延伸价值链和向海外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尝到甜头,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