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广化小学的数字英语课。
东南网6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林莹莹 文/图)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新名词扑面而来。业界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速,2015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互联网+教育”的潮流渐行渐近,势不可当。
人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
福鼎市管阳镇广化小学地处偏僻山区。2014年,得益于我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该校的六个班级都配置了电脑、电视和卫星接收设备,传统的乡村课堂变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数字课堂。
学校里唯一的音乐老师陈汉寿,被村里人称为“呱呱老师”。这个昵称源于这位56岁老师的第一堂数字音乐课。在那堂课上,他打开电脑上《小青蛙找家》的音乐教程,一串青蛙叫声飘出,学生跟着音频有节奏地读歌词、学歌曲,陈老师也随大家一起摇头晃脑地变成了“小青蛙”。
54岁的校长郑圣阳以前几乎从未接触过英语。有了数字教育资源,他增设了英语课,自己担任教师。他跟着电脑自学,再进行教学。为了不误导学生的发音,郑老师让孩子们跟着电脑的发音学习。他认为,“互联网+教育”有效缓解了农村边远地区长期缺师少教、国家规定课程无法开齐开好的问题,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集美大学法学院2012级的兰芳同学,最近参加了网易公开课的学习。她学的是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公正》。她对记者表示,有机会听世界一流大学名教授的课,真让人高兴;这样的课让自己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她还说,这位老师用大量生动的案例作为设计问题的背景,所提的问题既富有思考性又具有开放性。
同为法学院2012级学生的温鸿,对数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平时去其他学院蹭课,会和自己上专业课的时间冲突,于是她选择了中国大学“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国防科技大学朱健民教授开设的高等数学。这样,她可以自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到讨论区和全国各地的小伙伴讨论。尽管后来因故没有学完全部课程,没有申请纸质认证证书,但她仍觉得受益匪浅。
个性化教学倍受学生欢迎
4月,福州实验小学和网龙公司合作,通过公司提供软硬件支持的101智慧教室,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公开课。
在六年级二班,张松老师和学生通过各自的账号,在平板电脑登录进入101智慧教室。当老师布置好作文题目《难忘的一件事》后,学生开始使用电子笔在各自的101同学派上书写。同学派中有资源包,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与此同时,老师通过教师端实时看到所有学生的作答情况,并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推送至电子白板进行圈点勾画。张松老师说,这种学习模式的一大好处是师生能及时互动。过去学生作文交上来,一般要一周以后发下去;现在可以在课堂上当场进行交流。
作为农村中学的福鼎二中,推广个性在线自主学习,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被称为“草根教育信息化典型”。
在该校高一课改信息化实验班教室,每位学生面前都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这是他们的电子书包,他们通过教室无线AP登录天闻云课堂或Moodle平台(教学互动平台),在课前检测反馈、课堂互动提升和课后巩固拓展等环节,和老师进行教学互动。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手里拿着一个平板,将知识点“甩”到电子白板和学生平板上。Moodle平台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做出反馈,老师“以学定教”,进行个性化教学——这被称作“翻转课堂”。高一(2)班学生陈浩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种教学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解决不同问题,上课效率更高,也更有意思。
集美大学思政部副教授郭剑林指出,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教育领域将面临一场革命,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巨大变革。它的精髓是促进教育公平,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在线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面临观念、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可谓任重道远。
记者手记>>>
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在线教育来了,传统教育怎么办?
毋庸置疑,“互联网+教育”具有的实时反馈、个性化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优势是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比如,老师在上新课前,可以通过系统将几道思考题发送给全班学生,让他们课前预习。学生将预习情况汇总到系统,大数据分析会告诉老师,哪几个知识点是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清楚的,老师就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不过,传统课堂教学已延续数千年,其积淀的优势也是在线教育难以比拟的。比如,老师在课堂通过眼神、微笑、拍拍学生肩膀等方式,可以给予学生亲切温暖的鼓励,这种情感交流对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相当重要。
因此,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推进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方式、教学管理等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传统课堂可以更注重个性化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手段,提升趣味性,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