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一行参观江西矿冶博物馆
原标题:“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之德兴:合福高铁打通德兴“任督二脉” 助力经济发展
东南网8月7日德兴专电(本网特派记者 颜财斌)“山川之宝,惟德乃兴”。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8月6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皖赣闽三省主流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进江西德兴,探寻“高铁时代”下对德兴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
高铁时代 三小时经济圈形成
搭乘高铁线,德兴至江西省会南昌2小时,到上海、杭州、福州、合肥等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甚至到珠三角、京津冀、海西等经济区时间也大大缩短。然而,早在高铁开通之前,德兴只是偏居一隅的山城,往来各个城市的交通需要经过倒转车才能到达,可谓费时费力。
如今,从德兴市区出发,经德上高速至龙头山互通口,半个小时车程,便行至位于龙头山乡河村的合福高铁德兴站。“德兴站”站场虽然仅为2台4线,高峰小时发送量960人,但它却终结了德兴没有客运铁路的时代,开启了德兴的高铁时代,千里之外朝发夕归,铜都人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据介绍,为满足城乡居民交通需求,德兴倾力打造现代化道路运输服务体系,推动各种交通方式与高铁互联互通、有效衔接,投资7500余万元建设汽车客运站、停车场等车站配套基础设施,德兴市区至高铁站客运专线与高铁同步投入运营,投资8000多万元的高铁站至德上高速快速通道也将在年底全面竣工。同时,高铁站至大茅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连接线项目建设正酣,有望年底竣工通车;投资2.8亿元的高铁站至港首服务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也将全面启动。
采访团一行参观江西矿冶博物馆
借力优势 壮大基础产业
“德兴”有中国铜都的美誉,工业在县域经济中举足轻重。借助“高铁”优势,德兴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不动摇,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上频频发力,工业筋骨日益强健。
据介绍,今年来,德兴招商引资的鼓点愈加密集,通过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专题招商等一揽子举措,不断深化与北京、安徽、福建、山东等高铁沿线地区的交流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签约项目21个,合同投资额达114 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工程,扎实推进银山矿业井下8000吨/日深部扩产改造、金山金矿3000吨/日采选系统扩能升级改造等一批契合德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型、旗舰型、创新型大项目,撑起县域经济脊梁。以项目为依托,德兴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去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有色金属、黄金、硫氟化工、食品医药、机械电子“五业齐飞”,占据比重达76.5%,县域经济实现从“一铜独大”到“百花齐放”的华丽转身。
今年,德兴确定了投资总额201.7亿元的42个重点调度项目,将电子商务O2O理念引入项目建设实践,利用微信群、APP、微网等网络技术收集企业需求,推行“企业线上点单、干部线下跑腿”模式,不断强化“零距离”的贴身服务、“零缺陷”的个性服务、“零干扰”的优质服务,着力营造最具吸引力的“环境磁场”。今年以来,该市依托“O2O”服务平台共征求客商意见、建议130余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电、技改、融资等实际问题1200多件,以真心诚心赢得了客商普遍点赞。
江西德兴沙盘规划图
翠抱铜都 “发展”与“环保”双腿走
“德兴,既要做到有金山银山,又要做到有绿水青山。”德兴市市委书记谢冠森表示,德兴是一个典型的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地方,我们坚持“五个文明”的理念,尤其是“生态文明”。德兴市致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江西省首届生态十佳县”等称号。
据了解,德兴地形以山地、丘陵和低丘岗为主,境内有5000米以上的大小河流87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至2014年底,该市规划区森林覆盖率达58.6%,村庄绿化率达43.5%;绿化覆盖率达51.2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9平方米,各项均达省级森林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据该市宣传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两年德兴相继有50余家要求入驻园区的电镀、小化工、小冶炼等加工企业被亮以“红灯”,拒绝引进。针对高污染、高耗能的现有项目,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先后关停置换了308厂、绿野碳素、银海生化等一批利润丰厚但影响生态的项目。同时,对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深加工项目则紧抓不放,依托有色金属、黄金、硫氟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医药等五大产业招大引强,成功引进了中国黄金集团、江铜集团、立达机械、永达休闲设备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控股的三和金业,采用世界先进的生物细菌氧化提金工艺,不仅解决了德兴金精矿外销冶炼和含砷偏高难冶的问题,还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颗粒金沉淀难题,回收率高达95%以上,既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该市以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等“森林十创”为依托,充分利用血防林、长防林、退耕还林工程等,采取人工造林、低产林改造、阔叶树补植补造等措施,增加森林总量,构筑城乡森林生态网络。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认建、认养等多种形式,营建师生林、白衣天使林、党员义工林等纪念林。将绿化造林与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及覆盆子、油茶、毛竹、苗木花卉种植,并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获得技术进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据统计,该市三年累计投入造林绿化建设资金5.6亿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全市53万余人次义务植树达272万株。 |